論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中的敘事策略
發(fā)布時間:2020-06-27 18:50
【摘要】: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當代加拿大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使女的故事》發(fā)表于1985年,該書一經(jīng)發(fā)表就獲得了國內(nèi)外的好評,并讓阿特伍德第二次獲得了加拿大最高文學獎總督獎。本文以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使女的故事》為契入點,對她的小說敘事策略展開進一步的剖析和闡釋。《使女的故事》是阿特伍德的第六部長篇小說。1985年該小說一經(jīng)問世立刻在國際文壇上引起轟動,一連獲得了“加拿大總督獎”、“洛杉磯時報獎”、“英國布克獎”、“里茨—巴黎—海明威獎”4項大獎。關于《使女的故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女性主義和反烏托邦性的主題上,筆者認為小說主題的獨特性與其敘事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論者從小說獨特的敘事策略入手,試圖通過研究小說中別具一格的敘事方式,來分析小說背后隱藏的更加深刻的主題。 本文首先從小說敘事的時空入手,小說通過意識流敘事將過去、現(xiàn)在、未來疊置在一起,呈現(xiàn)出觸目驚心、駭人聽聞的可能性;空間在與過去的重疊中更強烈地投射出“今天”退化的鏡像和感受。在時空的斷裂錯置中,作家引領我們在追問:人類將走向何方。第二部分從敘述者的角度入手,通過敘述者的視角,分析敘述者作為受害者的精神與肉體的自我掙扎。這種掙扎也是敘述者“我講即我在、我講即你在”的強烈表現(xiàn)。在那樣一個沒有自我的社會里,這是主人公獲得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是唯一的一種方式。因為“我”只有在故事里才有話語權(quán),才能確認“我”的存在。主人公一直在講述,她講述的并不是基列共和國的宏大的歷史敘事,而只是一個弱女子的回憶,是對過去的重現(xiàn),對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難以釋懷的舊事的重新展示,是一個人的生活史。在那里,記憶成為人存在的方式,人生活在記憶之中,記憶也成為確認自我的一個重要的方式。重復敘事是這部小說敘事的典型特征,作者試圖通過小說中夜、觀看、講述等場景的重復出現(xiàn),揭示人性的復雜與冷漠,這也是歷史循環(huán)反復的原因之一。同樣場景的反復上演、循環(huán)往復,讓獨立的人格慢慢地泯滅,在這種單調(diào)乏味中,人性在泯滅的同時也在發(fā)生不斷地蛻變。也正是這種蛻變給了人們希望。綜上,我們可以看到阿特伍德在小說《使女的故事》中不僅僅是在關注女性主義和未來社會,更重要的是在揭露人性的復雜與丑惡,這種復雜與丑惡不僅僅存在于不同層次和等級的人們之間,而且也存在于同等命運的人們之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以及人們?nèi)狈v史的深刻地反省是導致悲劇歷史一再上演的根本原因,從而引發(fā)人們深刻的思考。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711.074
本文編號:2731966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711.0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歐翔英;;廚房里的革命及反革命——讀阿特伍德的惡托邦小說《使女的故事》[J];當代文壇;2008年03期
2 陳小慰;一部反映現(xiàn)實的未來小說——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評析[J];當代外國文學;2003年01期
3 楊俊蕾;從權(quán)利、性別到整體的人——20世紀歐美女權(quán)主義文論述要[J];外國文學;2002年05期
4 王玲;劉秀杰;;“界限”的政治——論《使女的故事》中的“界限”主題[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5 于穎華;;談文學創(chuàng)作中“Up嗦”的藝術(shù)魅力[J];漯河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傅俊,陳秋華;從反面烏托邦文學傳統(tǒng)看阿特伍德的小說《女仆故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7 褚蓓娟;;論海勒長篇小說的重復藝術(shù)[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本文編號:27319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27319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