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與長鏈脂肪酸代謝關鍵酶表達的相關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25 03:5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不良的飲食習慣、運動過少等原因引發(fā)了許多疾病,很重要一部分是由脂質代謝紊亂引發(fā)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腸道微生物與人體的健康密切相關,且對機體脂類代謝有顯著影響。菌群與宿主相互作用,共同調控機體脂類代謝,但至今并未明確是哪些腸道微生物在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病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可從腸道菌群角度為預防和治療這些脂質代謝紊亂引發(fā)的疾病提供新的靶點。膳食長鏈脂肪酸代謝是脂質代謝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代謝性疾病和營養(yǎng)密切相關,代謝途徑包括:游離長鏈脂肪酸轉運進入小腸細胞;小腸細胞中乳糜微粒的合成與分泌;乳糜微粒的降解。涉及的關鍵酶包括:(1)參與長鏈脂肪酸膜轉運的脂肪酸轉運蛋白4(FATP4)、脂肪酸結合蛋白4(FABP4)。(2)參與乳糜微粒合成與分泌的單酰甘油;D移酶2(MGAT2)、二酰甘油;D移酶1(DGAT1)。(3)乳糜微粒降解過程中所需的脂蛋白脂肪酶(LPL)。目前,腸道菌群與機體脂肪酸代謝酶表達的相關性鮮有研究,因此本課題研究了腸道菌群與長鏈脂肪酸代謝關鍵酶表達的相關性:1)研究了短鏈脂肪酸(SCFA)對3...
【文章來源】:浙江工業(yè)大學浙江省
【文章頁數(shù)】:10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乙酸對3T3-L1前脂肪細胞增殖的影響(作用48h)
圖 2-2 乙酸對 3T3-L1 前脂肪細胞增殖的影響(作用 48 h) Effect of acetic acid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3T3-L1 preadipocy1 和圖 2-2,當濃度小于 6.4 mM 時,各個分組與 C乙酸濃度在 6.4 mM 以下時,對 3T3-L1 前脂肪細mM 和 25.6 mM 時,細胞活力顯著下降。因此,乙全濃度范圍內選取較大的濃度進行實驗,故選取 3T3-L1 前脂肪細胞增殖的影響胞經不同濃度丙酸處理后,MTT 實驗結果如下所示
圖 2-4 丙酸對 3T3-L1 前脂肪細胞增殖的影響(作用 48 h)ffect of propionic acid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3T3-L1 preadipoc3,MTT 實驗結果顯示,當濃度低于 6.4 mM 時,各異。當濃度在 12.8 mM 和 25.6 mM 時,3T3-L1 前此,丙酸 24 小時的安全濃度是 0-6.4 mM。知,當濃度小于 6.4 mM 時,各個分組與 CK 組相比M 和 12.8mM 時,細胞活力顯著下降。因此,丙酸 。在安全濃度范圍內選取較大的濃度進行實驗,故選。3T3-L1 前脂肪細胞增殖的影響胞經不同濃度丁酸處理后,MTT 實驗結果如下所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微生態(tài)制劑調節(jié)便秘、腹瀉人群腸道菌群結構與產短鏈脂肪酸關鍵菌屬的相關性[J]. 臧凱麗,江巖,孫勇,陳慶森,趙林森,趙培,崔文靜,馬新穎,閆亞麗. 食品科學. 2018(05)
[2]Gut microbiota and host metabolism in liver cirrhosis[J]. Makoto Usami,Makoto Miyoshi,Hayato Yamashit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5(41)
[3]膳食脂肪的餐后代謝與脂蛋白脂肪酶研究進展[J]. 黃海,米楊,田苗苗,郭雅萍,葛逸飛,李博杰,廖然. 食品科學. 2015(09)
[4]腸道菌群失調與結腸癌發(fā)生發(fā)展之間關系的研究進展[J]. 王生,黃曉星,余鵬飛,徐小濤,王一飛,劉莉,梅其炳. 中國藥理學通報. 2014(08)
[5]艱難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學和診治進展[J]. 楊雪妹,吳允孚.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 2013(04)
[6]腸道短鏈脂肪酸產生機制及生理功能的研究進展[J]. 劉松珍,張雁,張名位,孫遠明,魏振承.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13(11)
[7]多黏菌素E誘導腸道菌群失調對腸屏障功能和細菌易位的影響[J]. 王宏剛,張偉,朱維銘,黎介壽. 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 2012(02)
[8]高脂飲食對小鼠腸道菌群的影響[J]. 劉雪姬,陳慶森,閆亞麗. 食品科學. 2011(23)
[9]新疆哈薩克族正常血壓人群和高血壓人群腸道菌群中擬桿菌屬、梭菌屬結構特征分析[J]. 劉金寶,王燁,王長輝,胡夢穎,李建娥,劉晶,毛新民,李琳琳.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10(05)
[10]電針對慢性復合應激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及對海馬內單胺類遞質含量的影響[J]. 劉江杰,田玉娥,陳莉,李敏. 當代醫(yī)學. 2009(12)
博士論文
[1]動物源膳食蛋白對大鼠腸道微生物的影響[D]. 朱瑩瑩.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6
[2]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菌群多樣性變化與抑郁癥的相關性研究[D]. 蔣海寅.浙江大學 2015
[3]膳食n-3脂肪酸與2型糖尿病及其它慢性病的關系及機理研究[D]. 鄭鉅圣.浙江大學 2014
[4]高脂誘導的氧化應激對小鼠腸道菌群改變與炎癥反應的影響[D]. 喬藝.江南大學 2014
[5]抗生素誘導小鼠菌群變化與宿主代謝組相關性的研究[D]. 趙瀅.華中科技大學 2013
[6]腸道菌群結構變化與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關系的研究[D]. 王婷婷.上海交通大學 2012
[7]3T3-L1細胞分化為脂肪細胞的蛋白質組學及其部分相關蛋白功能的研究[D]. 葉峰.中南大學 2011
[8]基因-脂肪酸交互作用與同型半胱氨酸代謝和2型糖尿病易感性研究[D]. 黃濤.浙江大學 2011
[9]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及其與人體代謝相關性的研究[D]. 王保紅.浙江大學 2007
[10]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臟脂肪酸譜的研究[D]. 李霖.浙江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固定化酶膜耦合法制備肝素鈉及低分子肝素對小鼠腸道菌群的影響[D]. 張鵬.浙江工業(yè)大學 2016
[2]林可霉素干預大鼠“腸道菌群—宿主代謝”的相關性研究[D]. 林曼娜.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16
[3]章魚內臟中有效成分的綜合利用及活性研究[D]. 郭正昭.浙江工業(yè)大學 2015
[4]不同長鏈脂肪酸在Caco-2細胞中轉運及機制研究[D]. 徐俊科.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4
[5]四環(huán)素脅迫下小鼠腸道微生物群落變化及代謝毒理效應研究[D]. 尹金寶.南京大學 2014
[6]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2型糖尿病人群腸道菌群與炎癥因子的相關性研究[D]. 張培培.新疆醫(yī)科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517341
【文章來源】:浙江工業(yè)大學浙江省
【文章頁數(shù)】:10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乙酸對3T3-L1前脂肪細胞增殖的影響(作用48h)
圖 2-2 乙酸對 3T3-L1 前脂肪細胞增殖的影響(作用 48 h) Effect of acetic acid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3T3-L1 preadipocy1 和圖 2-2,當濃度小于 6.4 mM 時,各個分組與 C乙酸濃度在 6.4 mM 以下時,對 3T3-L1 前脂肪細mM 和 25.6 mM 時,細胞活力顯著下降。因此,乙全濃度范圍內選取較大的濃度進行實驗,故選取 3T3-L1 前脂肪細胞增殖的影響胞經不同濃度丙酸處理后,MTT 實驗結果如下所示
圖 2-4 丙酸對 3T3-L1 前脂肪細胞增殖的影響(作用 48 h)ffect of propionic acid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3T3-L1 preadipoc3,MTT 實驗結果顯示,當濃度低于 6.4 mM 時,各異。當濃度在 12.8 mM 和 25.6 mM 時,3T3-L1 前此,丙酸 24 小時的安全濃度是 0-6.4 mM。知,當濃度小于 6.4 mM 時,各個分組與 CK 組相比M 和 12.8mM 時,細胞活力顯著下降。因此,丙酸 。在安全濃度范圍內選取較大的濃度進行實驗,故選。3T3-L1 前脂肪細胞增殖的影響胞經不同濃度丁酸處理后,MTT 實驗結果如下所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微生態(tài)制劑調節(jié)便秘、腹瀉人群腸道菌群結構與產短鏈脂肪酸關鍵菌屬的相關性[J]. 臧凱麗,江巖,孫勇,陳慶森,趙林森,趙培,崔文靜,馬新穎,閆亞麗. 食品科學. 2018(05)
[2]Gut microbiota and host metabolism in liver cirrhosis[J]. Makoto Usami,Makoto Miyoshi,Hayato Yamashit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5(41)
[3]膳食脂肪的餐后代謝與脂蛋白脂肪酶研究進展[J]. 黃海,米楊,田苗苗,郭雅萍,葛逸飛,李博杰,廖然. 食品科學. 2015(09)
[4]腸道菌群失調與結腸癌發(fā)生發(fā)展之間關系的研究進展[J]. 王生,黃曉星,余鵬飛,徐小濤,王一飛,劉莉,梅其炳. 中國藥理學通報. 2014(08)
[5]艱難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學和診治進展[J]. 楊雪妹,吳允孚.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 2013(04)
[6]腸道短鏈脂肪酸產生機制及生理功能的研究進展[J]. 劉松珍,張雁,張名位,孫遠明,魏振承.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13(11)
[7]多黏菌素E誘導腸道菌群失調對腸屏障功能和細菌易位的影響[J]. 王宏剛,張偉,朱維銘,黎介壽. 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 2012(02)
[8]高脂飲食對小鼠腸道菌群的影響[J]. 劉雪姬,陳慶森,閆亞麗. 食品科學. 2011(23)
[9]新疆哈薩克族正常血壓人群和高血壓人群腸道菌群中擬桿菌屬、梭菌屬結構特征分析[J]. 劉金寶,王燁,王長輝,胡夢穎,李建娥,劉晶,毛新民,李琳琳.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10(05)
[10]電針對慢性復合應激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及對海馬內單胺類遞質含量的影響[J]. 劉江杰,田玉娥,陳莉,李敏. 當代醫(yī)學. 2009(12)
博士論文
[1]動物源膳食蛋白對大鼠腸道微生物的影響[D]. 朱瑩瑩.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6
[2]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菌群多樣性變化與抑郁癥的相關性研究[D]. 蔣海寅.浙江大學 2015
[3]膳食n-3脂肪酸與2型糖尿病及其它慢性病的關系及機理研究[D]. 鄭鉅圣.浙江大學 2014
[4]高脂誘導的氧化應激對小鼠腸道菌群改變與炎癥反應的影響[D]. 喬藝.江南大學 2014
[5]抗生素誘導小鼠菌群變化與宿主代謝組相關性的研究[D]. 趙瀅.華中科技大學 2013
[6]腸道菌群結構變化與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關系的研究[D]. 王婷婷.上海交通大學 2012
[7]3T3-L1細胞分化為脂肪細胞的蛋白質組學及其部分相關蛋白功能的研究[D]. 葉峰.中南大學 2011
[8]基因-脂肪酸交互作用與同型半胱氨酸代謝和2型糖尿病易感性研究[D]. 黃濤.浙江大學 2011
[9]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及其與人體代謝相關性的研究[D]. 王保紅.浙江大學 2007
[10]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臟脂肪酸譜的研究[D]. 李霖.浙江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固定化酶膜耦合法制備肝素鈉及低分子肝素對小鼠腸道菌群的影響[D]. 張鵬.浙江工業(yè)大學 2016
[2]林可霉素干預大鼠“腸道菌群—宿主代謝”的相關性研究[D]. 林曼娜.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16
[3]章魚內臟中有效成分的綜合利用及活性研究[D]. 郭正昭.浙江工業(yè)大學 2015
[4]不同長鏈脂肪酸在Caco-2細胞中轉運及機制研究[D]. 徐俊科.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4
[5]四環(huán)素脅迫下小鼠腸道微生物群落變化及代謝毒理效應研究[D]. 尹金寶.南京大學 2014
[6]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2型糖尿病人群腸道菌群與炎癥因子的相關性研究[D]. 張培培.新疆醫(yī)科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5173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yixuelunwen/35173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