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動力學研究抗體SPE7與抗原Alizarin red的相互作用機制
本文選題:分子動力學 + 抗體。 參考:《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2期
【摘要】:研究抗原與抗體的相互作用機制在治療與抗體相關疾病藥物的研發(fā)中起到重要作用.采用分子動力學模擬和MM-PBSA(molecular mechanics-Poisson Boltzmann surface area)以及溶解相互作用能SIE(solvated interaction energy)方法研究了抗原Alizarin red(AZN)與抗體SPE7的結合模式.研究結果證明范德華作用主導了抗原AZN與抗體SPE7的相互作用.基于殘基能量分解的計算表明抗原AZN能與殘基H-W35、H-Y105、L-Y34和L-W93產生較強的相互作用,此結果表明AZN與SPE7分離殘基間的π-π相互作用驅動了AZN與SPE7的結合.期望這個研究能為治療與抗體相關疾病藥物的研發(fā)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Abstract]: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antigen-antibody intera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ntibody-related diseases.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M-PBSA(molecular mechanics-Poisson Boltzmann surface area) and dissolution interaction energy SIE(solvated interaction energy were used to study the binding model of antigenic Alizarin redder AZN with antibody SPE7. The results show that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domina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tigen AZN and antibody SPE7. The calculation based on the energy decomposition of the residue indicates that the antigenic AZN can interact strongly with the residues H-W35H-Y105 L-Y34 and L-W9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蟺-蟺 interaction between AZN and the separated residues of SPE7 drives the binding of AZN and SPE7.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ody-related disease drugs.
【作者單位】: 山東交通學院理學院;山東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504206,11274206) 山東省高等學?萍加媱濏椖(J14LJ07)
【分類號】:R3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鄧騖遠;楊陽;高鵬;溫文婷;馬福林;孫群;;耐輻射菌Micrococcus luteus SC1204總蛋白雙向電泳體系的建立[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2期
2 郭志成;羅栶;程艷;;高壓下BeSe相變和熱力學性質第一性原理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6期
3 程偉淵;梁志強;張慶剛;伊長虹;王偉;王克彥;;p53-MDM2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學和動力學研究[J];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201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姚普糧;龍光成;林朝光;勞承毅;;一種無涌流、無電弧換檔的配電線路自動調壓器[J];裝備制造技術;2017年02期
2 秦濤;楚文斌;;線路末端低電壓治理方案及技術要點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6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昭軍;張勝;趙忠;張博勇;宗建偉;;文冠果枝條韌皮部蛋白質雙向電泳體系的建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2 張小果;喬桂榮;李翠云;劉明英;蔣晶;李海營;邱文敏;卓仁英;;旱柳根系蛋白質雙向電泳體系的建立[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3 李紅兵;康振生;;適于小麥葉片蛋白質組分析的樣品提取方法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1年03期
4 程波財;姜淑英;汪孟娟;柳建設;魏華;;藤黃微球菌降解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0年05期
5 扈國棟;張少龍;劉新國;張慶剛;;分子動力學模擬和自由能計算研究孕酮和孕酮受體蛋白的結合模式(英文)[J];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2010年02期
6 烏日娜;張和平;孟和;包秋華;陳霞;武俊瑞;;干酪乳桿菌蛋白質雙向電泳條件優(yōu)化及圖譜建立[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09年05期
7 夏金蘭;歐陽敘東;張成桂;彭安安;王晶;;大腸桿菌外膜蛋白的分離及其雙向電泳圖譜的建立[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9年02期
8 陳蕊紅;張改生;劉衛(wèi);葉景秀;牛娜;;小麥花藥蛋白質組雙向電泳技術體系的優(yōu)化[J];核農學報;2008年04期
9 陳宇明;程天印;王小君;紀春曉;常小斌;;藤黃微球菌PCR檢測方法的建立[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10 阮松林;童建新;趙杭蘋;;雙向電泳技術研究進展[J];杭州農業(yè)科技;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扈國棟;張少龍;張慶剛;劉新國;劉寶山;孫善書;;FKBP12與其抑制劑作用的結合自由能計算[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2期
2 黃遠;李彥秋;何芳;王玉林;;羥基磷灰石溶解機理的研究[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12年06期
3 婁永鋒;肖蓉;向明禮;楊明理;;新型多苯并咪唑環(huán)芳識別氨基酸甲酯的分子動力學和密度泛函研究[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4期
4 孟現(xiàn)美;王加磊;張少龍;張慶剛;;分子動力學研究2-乙酸苯并噻吩在HIV-1蛋白酶與抑制劑結合中的作用[J];化學學報;2013年08期
5 叢肖靜;譚建軍;劉明;陳慰祖;王存新;;HIV-1跨膜蛋白gp41與N-取代吡咯衍生物的結合模式研究(英文)[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0年08期
6 劉愛鵬;;芳香硫胺抑制劑對人類碳酸酐酶(hCAII、hCAVII)的分子動力學分析[J];科技傳播;2011年20期
7 陳建中;梁志強;張慶剛;劉曉陽;王偉;劉進慶;;分子動力學研究抑制劑pDI6W與MDM2的相互作用機制[J];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2012年06期
8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康英永;呂守芹;霍波;龍勉;;利用力致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構建剪切流場[A];第九屆全國生物力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張志勇;劉海燕;施蘊渝;;分子動力學與粗;P拖嘟Y合提高采樣效率的方法[A];第九次全國生物物理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李春華;孫庭廣;陳慰祖;王存新;;谷氨酰胺結合蛋白與谷氨酰胺結合機制的分子動力學研究[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4 周圓兀;;基于分子動力學的酶柔性分析[A];第十屆全國酶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5 徐昌建;李德昌;季葆華;;蠶絲蛋白β片結構破壞動力學過程分子動力學模擬[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6 李有勇;侯廷軍;;聚乙二醇修飾的樹枝狀聚合物用于藥物傳遞的分子動力學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5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7 王傳奎;孟慶田;;超強超短脈沖激光場下分子動力學行為的含時理論研究[A];2006年全國強場激光物理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梁中潔;石婷;朱維良;羅成;蔣華良;;沉默調控因子SIR2酶催化反應機制的理論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5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9 高鳳鳳;苑世領;;泡沫破裂機理的分子動力學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5分會:膠體與界面化學中的理論問題[C];2013年
10 袁泉子;趙亞溥;;微柱陣列親液表面的潤濕動力學研究[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蛋白質的分子動力學基礎[N];中國計算機報;2005年
2 ;QCDoC上研究 分子動力學[N];中國計算機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Tekalign Terfa Debela;金屬熔體凝固和形核過程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2 孔紅艷;單分子層熒光薄膜結構特性的分子動力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3 于洪雨;高壓下疊氮化銨和硝酸銨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4 于影;微納流動和電池的多尺度模擬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5 楊華;活性聚合物熱力學行為的分子動力學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6 趙奎文;水通過納米通道傳輸行為及物理機制的分子動力學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7 陸中s,
本文編號:17946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yixuelunwen/179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