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澎湃新聞”的贏利模式探討
本文關鍵詞:媒介融合背景下“澎湃新聞”的贏利模式探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傳統(tǒng)報業(yè)消亡論不絕于耳,近年來傳統(tǒng)媒體紛紛尋求融合和轉型,走上“數(shù)字化轉型”、“全媒體化”、“跨媒體化”的道路,不論形式多么創(chuàng)新或者多樣,作為媒體“造血能力”的贏利模式是一道繞不過的坎。傳統(tǒng)媒體的“二次銷售”模式日漸衰落,日薄西山,將這套模式運用到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新媒體又是什么境況?上海報業(yè)集團也是轉型大軍的一員,2014年7月22日,《東方早報》的“澎湃新聞”項目正式上線,受到業(yè)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芭炫刃侣劇钡亩ㄎ皇且粋專注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臺,其官微稱要“立志成為中國第一時政品牌”。上線當天,“澎湃新聞”成為微博和微信上刷屏的內(nèi)容;不到24小時,“澎湃新聞”蘋果手機客戶端的下載量已經(jīng)位居同類第二位,僅次于騰訊新聞客戶端。目前“澎湃新聞”已全面覆蓋WAP網(wǎng)頁版、IPAD版本、網(wǎng)頁版和客戶端四個平臺。2014年8月,澎湃新聞客戶端上線后僅不到一個月時間,其在蘋果APP Store新聞類應用中排名第一,在2015年1月上線半年左右,下載量便超過1000萬。雖然一時名聲大噪,然而至今為止上線1年半,澎湃的業(yè)績卻有些令人擔憂:2015年入不敷出,1.2億元的成本,收入僅有6000余萬元。澎湃的盈利模式是怎樣的以及問題出在哪?本研究將主要運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對澎湃新聞的贏利模式進行分析,以東方早報的澎湃新聞項目作為個案,以國內(nèi)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生產(chǎn)融合的實踐經(jīng)驗為背景,筆者結合自己在澎湃新聞實習的優(yōu)勢獲取一手素材,對東方早報以及澎湃新聞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生產(chǎn)和組織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訪談、文獻資料和參與觀察,了解到澎湃新聞的贏利模式,力圖以小見大,通過個案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媒體轉型的贏利困局,以期對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媒體贏利提出可行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澎湃新聞 贏利模式 二次銷售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206-F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第一章 緒論6-18
- 一、研究背景6-8
- 二、研究的緣起8-11
- 三、文獻回顧與研究綜述11-17
- 四、研究方法17-18
- 第二章 “澎湃”的一次銷售與新聞生產(chǎn)18-28
- 一、團隊構成18-20
- 二、新聞理念20-21
- 三、新聞生產(chǎn)流程21-28
- 第三章 澎湃新聞的第二次銷售:廣告與公關28-38
- 一、澎湃二次銷售贏利結構29-34
- 二、澎湃贏利存在的問題34-38
- 第四章 結論38-42
- 致謝42-43
- 參考文獻43-46
- 附錄46-4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靜雅;;從世界杯報道看媒介融合方式的有效運用[J];今傳媒;2006年10期
2 彭蘭;;媒介融合時代的合與分[J];中國記者;2007年02期
3 關梅;;媒介融合的現(xiàn)狀及其應對[J];新聞愛好者;2008年03期
4 黃有;;媒介融合時代重大新聞的多媒體表達[J];記者搖籃;2008年05期
5 柳絮青;殷暢;;關于國內(nèi)“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研究評述——以對“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近10年有關文獻的分析為依據(jù)[J];棗莊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6 徐沁;;國際媒介融合發(fā)展的瓶頸[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07期
7 鄭保衛(wèi);樊亞平;彭艷萍;;我國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新聞傳播;2008年02期
8 彭蘭;;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個關鍵變革[J];青年記者;2009年06期
9 高鋼;;迎接媒介融合的時代[J];新聞與寫作;2009年07期
10 陳映;;規(guī)制變革:媒介融合研究的新定向——基于文獻回顧與探討[J];新聞界;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建青;;質(zhì)疑“媒介融合”——與持“媒介融合”觀點的學者商榷[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梁春芳;;媒介融合時代編輯在國家“軟實力”建設中的文化擔當[A];編輯文化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優(yōu)秀文集[C];2009年
3 包鵬程;汪伶俐;;媒介融合對影視生產(chǎn)和傳播的影響[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馬梅;孫靜;;媒介融合語境下的新媒體與公民社會構建[A];新聞學論集(第24輯)[C];2010年
5 梁小建;;媒介融合中主流媒體框架提供研究[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qū)W術文庫》(上)[C];2011年
6 紀莉;;論媒介融合的文化形態(tài)與文化權力[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7 周鴻鐸;;媒介融合是大眾傳媒發(fā)展的必經(jīng)路徑[A];新聞學論集(第24輯)[C];2010年
8 李鯉;;媒介融合時代:報業(yè)數(shù)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合”“分”博弈[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孟建;趙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會——兼論電影電視在媒介化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王美娜;湯s,
本文編號:4471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447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