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網絡公眾”的崛起 ————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1-12-22 13:42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其強烈災難性和復雜性吸引了全世界的矚目,中國傳媒界中傳統(tǒng)媒體和網絡媒體的聯(lián)合救災使其成為我國新聞傳播史尤其是災難報道史上的經典案例。其中以網絡公眾為代表的網絡媒體的強勢介入更是為這場救災活動打上了濃重的互聯(lián)網技術色彩。 汶川大地震的強烈震撼催生了富有責任感和積極參與意識的網絡公眾的誕生,這個群體首先亮相于對汶川大地震的海量災難報道,通過對災難信息史無前例的及時公開和多樣報道以及新聞議程設置權的爭奪展現了災難現場慘象,左右了災難信息報道的走向。抗震救災活動進入災區(qū)重建階段后,網絡公眾又以其卓越的參政議政能力表現出不同于以往以揭露為主的網絡輿論的建設性功能。受媒介事件的詢喚而走出虛擬空間邁入現實的志愿者則以其實際行動踐行著志愿者精神,成為連接虛擬與現實的網絡公眾的現實對應物,現實行動力令人期待。網絡公眾在傳統(tǒng)媒體之外正式成為一支獨立的主流傳播隊伍。 論文緒論概述了選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以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網絡公眾”的概念從政治社會學和傳播學的研究框架內做了詳細闡釋,闡述了選擇2008年汶川大地震作為經典傳播案例研究對象的必要性。論文主體以汶川大地震的發(fā)展時間為脈絡...
【文章來源】: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28 頁
【文章目錄】:
論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和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對象的選擇
第三節(jié) 研究現狀、論文結構綜述
第一章 重大災難報道與網絡公眾的塑形
第一節(jié) 互聯(lián)網對突發(fā)災難事件的介入
第二節(jié) 汶川地震中網絡公眾的災難報道
第三節(jié) 網絡公眾和傳統(tǒng)媒體的博弈
第二章 網絡公眾的“非理性”和理性
第一節(jié) 謠言的定義
第二節(jié) 網絡時代的謠言——網絡技術對謠言傳播的影響
第三節(jié) 從傳謠心理看網絡公眾的“非理性”
第四節(jié) 一種可期待的理性
第三章 災后重建與網絡公眾的參政議政
第一節(jié) 震出來的網絡公眾參政議政
第二節(jié) 中國網絡公眾的復雜特性
第三節(jié) 網絡公眾參政議政的效用
第四章 虛擬與現實的相互生產——志愿者作為網絡公眾的現實對應物
第一節(jié) 志愿者群體在汶川地震中的崛起
第二節(jié) 聚焦網絡公眾志愿者
第三節(jié) 從現實回歸虛擬的公民記者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公眾參與志愿服務的政策分析 [J]. 譚建光. 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4)
[2]網絡政治:特性、挑戰(zhàn)及其限度 [J]. 沈逸,劉建軍. 國際觀察. 2012(02)
[3]Web 2.0時代的社交媒體與世界政治 [J]. 王文.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11(06)
[4]中國網絡政治的興起與政治文化的變遷 [J]. 熊光清. 社會科學. 2012(01)
[5]各類報紙如何報道汶川地震——國內不同級別、地域和性質的8家報紙汶川地震報道的內容分析 [J]. 吳建,張甄.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0(09)
[6]公民新聞:與汶川大地震“共振” [J]. 張林. 新聞愛好者. 2010(02)
[7]公共傳播視野下的中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媒體的角色——以汶川地震災后救援重建為例 [J]. 師曾志.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 2009(01)
[8]2008年中國新聞學研究回顧 [J]. 李良榮,周曉紅. 新聞大學. 2009(02)
[9]汶川地震周年祭:中國網絡公民社會的有效測評 [J]. 杜駿飛. 當代傳播. 2009(03)
[10]中國的網絡世界及網絡公眾的公共性意義 [J]. 張淳. 學術月刊. 2009(02)
博士論文
[1]公眾視角下網絡的政治作為[D]. 趙高輝.復旦大學. 2010
[2]網絡政治參與在我國的興起:條件、形態(tài)與前景[D]. 李春.復旦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公民新聞視域下的中國公民記者研究[D]. 張震.蘇州大學. 2010
[2]互聯(lián)網事件研究[D]. 鄧蘭花.南昌大學. 2009
[3]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網絡媒介功能與角色[D]. 張驪.廈門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546488
【文章來源】: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28 頁
【文章目錄】:
論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和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對象的選擇
第三節(jié) 研究現狀、論文結構綜述
第一章 重大災難報道與網絡公眾的塑形
第一節(jié) 互聯(lián)網對突發(fā)災難事件的介入
第二節(jié) 汶川地震中網絡公眾的災難報道
第三節(jié) 網絡公眾和傳統(tǒng)媒體的博弈
第二章 網絡公眾的“非理性”和理性
第一節(jié) 謠言的定義
第二節(jié) 網絡時代的謠言——網絡技術對謠言傳播的影響
第三節(jié) 從傳謠心理看網絡公眾的“非理性”
第四節(jié) 一種可期待的理性
第三章 災后重建與網絡公眾的參政議政
第一節(jié) 震出來的網絡公眾參政議政
第二節(jié) 中國網絡公眾的復雜特性
第三節(jié) 網絡公眾參政議政的效用
第四章 虛擬與現實的相互生產——志愿者作為網絡公眾的現實對應物
第一節(jié) 志愿者群體在汶川地震中的崛起
第二節(jié) 聚焦網絡公眾志愿者
第三節(jié) 從現實回歸虛擬的公民記者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公眾參與志愿服務的政策分析 [J]. 譚建光. 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4)
[2]網絡政治:特性、挑戰(zhàn)及其限度 [J]. 沈逸,劉建軍. 國際觀察. 2012(02)
[3]Web 2.0時代的社交媒體與世界政治 [J]. 王文.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11(06)
[4]中國網絡政治的興起與政治文化的變遷 [J]. 熊光清. 社會科學. 2012(01)
[5]各類報紙如何報道汶川地震——國內不同級別、地域和性質的8家報紙汶川地震報道的內容分析 [J]. 吳建,張甄.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0(09)
[6]公民新聞:與汶川大地震“共振” [J]. 張林. 新聞愛好者. 2010(02)
[7]公共傳播視野下的中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媒體的角色——以汶川地震災后救援重建為例 [J]. 師曾志.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 2009(01)
[8]2008年中國新聞學研究回顧 [J]. 李良榮,周曉紅. 新聞大學. 2009(02)
[9]汶川地震周年祭:中國網絡公民社會的有效測評 [J]. 杜駿飛. 當代傳播. 2009(03)
[10]中國的網絡世界及網絡公眾的公共性意義 [J]. 張淳. 學術月刊. 2009(02)
博士論文
[1]公眾視角下網絡的政治作為[D]. 趙高輝.復旦大學. 2010
[2]網絡政治參與在我國的興起:條件、形態(tài)與前景[D]. 李春.復旦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公民新聞視域下的中國公民記者研究[D]. 張震.蘇州大學. 2010
[2]互聯(lián)網事件研究[D]. 鄧蘭花.南昌大學. 2009
[3]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網絡媒介功能與角色[D]. 張驪.廈門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5464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354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