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國廣播與世界聽眾的互動與交流 ——以國際廣播電臺聽眾來信為中心探討
發(fā)布時間:2021-04-25 06:02
民國時期的國際廣播電臺是中國對外傳播一個重要的窗口和渠道。抗戰(zhàn)期間,國際廣播電臺向世界各地傳遞中國戰(zhàn)場消息,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呼吁全世界海外華僑團結一致,積極參與到抗戰(zhàn)救國中,同時不斷爭取國際友人的支持與援助。在這過程中,國際廣播電臺與世界聽眾建立了廣泛的聯(lián)系。本文在重慶市檔案館和《廣播周報》上搜集了一批關于國際廣播電臺的聽眾來信和相關資料,整理發(fā)現(xiàn)這些聽眾來信主要反饋在三個方面:一是節(jié)目內容上,戰(zhàn)時新聞的傳播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抗戰(zhàn)新聞的播報滿足了海外華僑和國際友人的信息訴求,受到一致好評,聽眾通過來信表達了對日本侵略者的不滿以及對國內抗戰(zhàn)的同情?箲(zhàn)勝利后的廣播新聞內容單薄,播音時間短,難以滿足聽眾需求。但音樂節(jié)目的播出受到海外聽眾的喜愛,其點播節(jié)目也成了國際廣播電臺與聽眾互動交流的一個重要方式;二是播音問題上,播音語速快、口音重。以鄧樂夫為代表外籍播音員,憑借其純正的美式發(fā)音和播音技巧受到大量聽眾的喜愛;三是電臺信號傳輸技術上,電臺的信號傳輸總是伴有雜音,影響收聽效果。為此,國際廣播電臺通過聽眾的收聽報告和培養(yǎng)專業(yè)收音員來監(jiān)測電臺的播音效果,根據(jù)聽眾...
【文章來源】:重慶大學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義
1.5 研究創(chuàng)新
1.6 文獻綜述
2 “中國之聲”發(fā)聲——國際廣播電臺之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
2.1 國際廣播電臺之創(chuàng)辦背景
2.1.1 時代背景:抗戰(zhàn)宣傳的需要
2.1.2 聽眾需求:華人華僑和國際友人對國內戰(zhàn)事的信息訴求
2.2 “中國之聲”發(fā)聲——國際廣播電臺之建立與發(fā)展
2.2.1 1939.2 -1945.8:炸不死的“重慶之蛙”
2.2.2 1945.8 -1949.11:由盛轉衰
3 雙向互動:國際廣播電臺與世界聽眾的互動交流
3.1 國際廣播電臺聽眾及來信情況
3.2 重視“內容為王”,滿足聽眾需求
3.2.1 戰(zhàn)時新聞播報海外聽眾“精神上的口糧”
3.2.2 戰(zhàn)后“狀況百出”的新聞播報
3.2.3 全民喜愛的“交響樂時間”
3.3 “電臺的靈魂”——塑造有魅力的聲音形象
3.4 加強與海外媒體互動合作,提高國際廣播電臺知名度
3.4.1 《RadioNews》的大力支持
3.4.2 廣播俱樂部的宣傳
3.5 不斷提高國際廣播電臺信號接收水平和傳輸技術
3.5.1 普通聽眾與職業(yè)聽眾的收聽反饋
3.5.2 培養(yǎng)特約收音人員
4 國際廣播電臺與聽眾互動的歷史總結與反思
4.1 國民黨廣播宣傳與聽眾工作的歷史總結
4.1.1 傳受雙方的有效溝通
4.1.2 “內容至上”滿足聽眾需求
4.1.3 廣推收音人員為電臺效力
4.1.4 現(xiàn)代性與工具性屬性并存
4.2 國際廣播電臺宣傳與聽眾工作的反思
5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戰(zhàn)后國民黨黨媒企業(yè)化變革述論(1945—1949)[J]. 江沛,馬瑞潔. 安徽史學. 2014(02)
[2]蘆溝橋事變后國民黨政府軍事機關長官會報第一至十五次會議記錄[J]. 丁思澤. 民國檔案. 1987(02)
本文編號:3158846
【文章來源】:重慶大學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2 研究問題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義
1.5 研究創(chuàng)新
1.6 文獻綜述
2 “中國之聲”發(fā)聲——國際廣播電臺之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
2.1 國際廣播電臺之創(chuàng)辦背景
2.1.1 時代背景:抗戰(zhàn)宣傳的需要
2.1.2 聽眾需求:華人華僑和國際友人對國內戰(zhàn)事的信息訴求
2.2 “中國之聲”發(fā)聲——國際廣播電臺之建立與發(fā)展
2.2.1 1939.2 -1945.8:炸不死的“重慶之蛙”
2.2.2 1945.8 -1949.11:由盛轉衰
3 雙向互動:國際廣播電臺與世界聽眾的互動交流
3.1 國際廣播電臺聽眾及來信情況
3.2 重視“內容為王”,滿足聽眾需求
3.2.1 戰(zhàn)時新聞播報海外聽眾“精神上的口糧”
3.2.2 戰(zhàn)后“狀況百出”的新聞播報
3.2.3 全民喜愛的“交響樂時間”
3.3 “電臺的靈魂”——塑造有魅力的聲音形象
3.4 加強與海外媒體互動合作,提高國際廣播電臺知名度
3.4.1 《RadioNews》的大力支持
3.4.2 廣播俱樂部的宣傳
3.5 不斷提高國際廣播電臺信號接收水平和傳輸技術
3.5.1 普通聽眾與職業(yè)聽眾的收聽反饋
3.5.2 培養(yǎng)特約收音人員
4 國際廣播電臺與聽眾互動的歷史總結與反思
4.1 國民黨廣播宣傳與聽眾工作的歷史總結
4.1.1 傳受雙方的有效溝通
4.1.2 “內容至上”滿足聽眾需求
4.1.3 廣推收音人員為電臺效力
4.1.4 現(xiàn)代性與工具性屬性并存
4.2 國際廣播電臺宣傳與聽眾工作的反思
5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戰(zhàn)后國民黨黨媒企業(yè)化變革述論(1945—1949)[J]. 江沛,馬瑞潔. 安徽史學. 2014(02)
[2]蘆溝橋事變后國民黨政府軍事機關長官會報第一至十五次會議記錄[J]. 丁思澤. 民國檔案. 1987(02)
本文編號:31588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315884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