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域理論視閾下的諾貝爾文學獎報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08 10:30
諾貝爾文學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權威、最有影響的文學獎項,在全球知識界享有盛譽。在中國,諾貝爾文學獎也受到了高度關注,時常見于報端的不僅有諾獎本身的爭議性話題,還有國人關于“諾獎情結”的探討。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本士作家零的突破,也把媒體對這一獎項的討論推向了高潮。本研究通過對《人民日報》、《中華讀書報》、《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等媒體的諾貝爾文學獎報道的文本分析,同時參考其他傳統(tǒng)媒體的個別報道以及一些網絡媒體、新媒體的新情況,考察媒體是如何呈現(xiàn)這一獎項的,并用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闡釋。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番熱鬧的媒介景觀之后,是文學場與其所在的各個權力場之間的聯(lián)結和斗爭,媒介作為工具放大了這種復雜的關系;與此同時,媒體本身并不存活在真空的環(huán)境里,而是也處于這種鏈接和斗爭的關系之中。處于權力場之中的文學場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傾斜的面貌,主要體現(xiàn)在這一獎項流露出的政治姿態(tài)和政治偏見、在大眾文化語境下的娛樂意味以及市場號召力之下商品邏輯的全面侵入;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性和文學本身被擠占到了媒體的角落,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陪襯。研究媒介的微觀景觀,發(fā)現(xiàn)在報道...
【文章來源】:復旦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緒論
1.1 研究緣起
1.2 文獻綜述
1.2.1 布爾迪厄與場域理論
1.2.2 文學場:場域理論在文學中的應用
1.2.3 場域理論的研究現(xiàn)狀
1.2.4 諾貝爾文學獎報道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二、信仰的生產場:文學場內部的原則
2.1 理想主義:文學標準的堅守
2.2 文學評獎:文學價值的再生產
三、媒介放大鏡:權力場中的文學場
3.1 政治場:文學獎的政治面孔
3.1.1 諾貝爾文學獎與政治
3.1.2 文學家與政治事件
3.1.3 高行。骸安淮嬖凇钡墨@獎者
3.2 文化場:大眾文化的挑戰(zhàn)
3.2.1 諾貝爾文學獎的娛樂意味
3.2.2 莫言:“段子”式狂歡
3.3 經濟場:商品邏輯的侵入
3.3.1 諾貝爾文學獎的“買賣”
3.3.2 曹乃謙:諾獎評委的市場號召力
四、媒介微觀景觀:對具體報道方式的探討
4.1 報道的嘉年華文風
4.1.1 作為文學事件的文學獎
4.1.2 作為明星的文學家
4.2 “諾獎情結”的探討
4.2.1 兩種貶低:“質疑”與“不以為然”
4.2.2 兩種安慰:“擦肩而過”與“提名”
4.2.3 有益的延伸:對當代中國文學的反思
4.3 以莫言獲獎報道為例:一個魔幻現(xiàn)實主義故事
4.3.1 聚光燈下的“新星”莫言
4.3.2 后莫言時代思考諾獎與中國文學
五、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研究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作為一個文學事件的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四人談[J]. 王曉路,潘純琳,肖慶華,蔣欣欣.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8(03)
[2]“理想主義”的展現(xiàn)與演化——試論一百年來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原則的基本精神[J]. 朱希祥.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01)
[3]法國四十位作家論說二十世紀最重大文學事件[J]. 余中先. 外國文學動態(tài). 1999(02)
[4]宏愿與幽夢: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J]. 張頤武. 外國文學. 1997(05)
碩士論文
[1]2001-2009諾貝爾文學獎分析[D]. 姚金.河南大學 2010
本文編號:2904942
【文章來源】:復旦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緒論
1.1 研究緣起
1.2 文獻綜述
1.2.1 布爾迪厄與場域理論
1.2.2 文學場:場域理論在文學中的應用
1.2.3 場域理論的研究現(xiàn)狀
1.2.4 諾貝爾文學獎報道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二、信仰的生產場:文學場內部的原則
2.1 理想主義:文學標準的堅守
2.2 文學評獎:文學價值的再生產
三、媒介放大鏡:權力場中的文學場
3.1 政治場:文學獎的政治面孔
3.1.1 諾貝爾文學獎與政治
3.1.2 文學家與政治事件
3.1.3 高行。骸安淮嬖凇钡墨@獎者
3.2 文化場:大眾文化的挑戰(zhàn)
3.2.1 諾貝爾文學獎的娛樂意味
3.2.2 莫言:“段子”式狂歡
3.3 經濟場:商品邏輯的侵入
3.3.1 諾貝爾文學獎的“買賣”
3.3.2 曹乃謙:諾獎評委的市場號召力
四、媒介微觀景觀:對具體報道方式的探討
4.1 報道的嘉年華文風
4.1.1 作為文學事件的文學獎
4.1.2 作為明星的文學家
4.2 “諾獎情結”的探討
4.2.1 兩種貶低:“質疑”與“不以為然”
4.2.2 兩種安慰:“擦肩而過”與“提名”
4.2.3 有益的延伸:對當代中國文學的反思
4.3 以莫言獲獎報道為例:一個魔幻現(xiàn)實主義故事
4.3.1 聚光燈下的“新星”莫言
4.3.2 后莫言時代思考諾獎與中國文學
五、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研究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作為一個文學事件的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四人談[J]. 王曉路,潘純琳,肖慶華,蔣欣欣.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8(03)
[2]“理想主義”的展現(xiàn)與演化——試論一百年來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原則的基本精神[J]. 朱希祥.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01)
[3]法國四十位作家論說二十世紀最重大文學事件[J]. 余中先. 外國文學動態(tài). 1999(02)
[4]宏愿與幽夢: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J]. 張頤武. 外國文學. 1997(05)
碩士論文
[1]2001-2009諾貝爾文學獎分析[D]. 姚金.河南大學 2010
本文編號:29049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90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