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位的總統(tǒng)與轉型的大報—《紐約時報》2016美國總統(tǒng)大選報道的框架分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30 02:58
【摘要】:從傳播學的意義看,美國大選歷史可以說是媒體發(fā)展史的一面鏡子?v觀美國的發(fā)展,總統(tǒng)大選中,歷來不乏媒介使用“出彩”的總統(tǒng),他們的獲勝往往映照著一個傳播學意義上的新的傳播時代的到來。例如羅斯福被稱為“廣播總統(tǒng)”、肯尼迪被稱為“電視總統(tǒng)”、奧巴馬被稱為“互聯(lián)網(wǎng)總統(tǒng)”,而2016年獲勝的特朗普可是當之無愧的“社交媒體總統(tǒng)”。特朗普幾乎可以看做是“大報驚詫”總統(tǒng),大選前不被主流媒體看好,卻大敗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成為美國總統(tǒng)。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一邊倒”支持希拉里帶來的反效果也引發(fā)了主流媒體對本次大選表現(xiàn)的集體反思。本文以框架理論作為理論基礎,結合內容分析和話語分析兩種方法,并參考臺灣著名學者臧國仁的框架層次理論,對《紐約時報》2016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報道框架進行研究和分析。通過高層次、中層次和低層次框架的框架研究層次對《時報》大選報道的新聞數(shù)量、篇幅、報道題目、報道主題、報道基調等方面進行研究,本文發(fā)現(xiàn)《紐約時報》對大選報道存在框架,分別是:議程設置上凸顯的對比反差框架、引導公眾認知的海量信源框架和候選人無底線的交相詆毀框架。面對主流媒體的框架“失效”,本文針對性研究了《紐約時報》大選報道框架“失效”的原因,基于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對自身反思預測失敗的反思,分析主流媒體在報道這次大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新聞專業(yè)主義客觀性的“迷失”、主流媒體對傳統(tǒng)媒介事件報道與建構上存在問題、主流媒體缺乏對社交媒體時代下有效的角色定位,以及主流媒體過度沉浸于過去自身“引導”“建構”的光環(huán)等方面。本文結合新媒體和社交媒體全新的報道方式,探討主流媒體未來發(fā)展之路。借助新媒體力量,主流媒體進一步提升自身影響力,制定全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并且積極尋找融合之路。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G212
【圖文】:
而對于 Hillary 則是盡量減少報道她的負面新聞,并且在其中也不乏許多對希拉里負面事件的澄清報道,例如 11 月 7 日的頭版新聞“F.B.I Says Review ClearsClinton In Email Inquiry”(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澄清,“郵件門事件”中希拉里是清白的),由此可見,《時報》在對待希拉里的負面新聞時以澄清和維護為主。1.2.2 報道數(shù)量和篇幅
特朗普報道基調統(tǒng)計餅狀圖
19圖 1-3 希拉里報道基調統(tǒng)計餅狀圖 1-2 可以看出,《紐約時報》在報道特朗普時,報道基調以偏見報道中 44.70%的特朗普的負面新聞。從表 1-4 中可知,特朗普的方面,公眾、黨內對特朗普的質疑、反對和抗議;對特朗普周圍特朗普言語、行為的負面報道和對特朗普人生污點的曝光等許多 可知,《時報》在報道希拉里時,客觀報道居多,占 41.19%,雖是這些偏見報道主要集中于對希拉里“郵件門”事件的澄清。兩者約時報》對于大選候選人報道上有明顯的傾向性,從偏見報道中占比例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傾向性。情況下,和正面新聞相比,讀者更對負面新聞感興趣,負面報道數(shù)是由“不尋!焙汀皼_突”構成的。這兩個要素在西方新聞價值中
本文編號:2774905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G212
【圖文】:
而對于 Hillary 則是盡量減少報道她的負面新聞,并且在其中也不乏許多對希拉里負面事件的澄清報道,例如 11 月 7 日的頭版新聞“F.B.I Says Review ClearsClinton In Email Inquiry”(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澄清,“郵件門事件”中希拉里是清白的),由此可見,《時報》在對待希拉里的負面新聞時以澄清和維護為主。1.2.2 報道數(shù)量和篇幅
特朗普報道基調統(tǒng)計餅狀圖
19圖 1-3 希拉里報道基調統(tǒng)計餅狀圖 1-2 可以看出,《紐約時報》在報道特朗普時,報道基調以偏見報道中 44.70%的特朗普的負面新聞。從表 1-4 中可知,特朗普的方面,公眾、黨內對特朗普的質疑、反對和抗議;對特朗普周圍特朗普言語、行為的負面報道和對特朗普人生污點的曝光等許多 可知,《時報》在報道希拉里時,客觀報道居多,占 41.19%,雖是這些偏見報道主要集中于對希拉里“郵件門”事件的澄清。兩者約時報》對于大選候選人報道上有明顯的傾向性,從偏見報道中占比例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傾向性。情況下,和正面新聞相比,讀者更對負面新聞感興趣,負面報道數(shù)是由“不尋!焙汀皼_突”構成的。這兩個要素在西方新聞價值中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宋永琴;初秀秀;;西方媒體對昆明暴恐事件報道框架探究[J];新聞世界;2015年05期
2 曾繁旭;戴佳;鄭婕;;框架爭奪、共鳴與擴散:PM2.5議題的媒介報道分析[J];國際新聞界;2013年08期
3 李萍;;社交媒體在美國總統(tǒng)大選中的作用與影響[J];對外傳播;2012年09期
4 孫彩芹;;框架理論發(fā)展35年文獻綜述——兼述內地框架理論發(fā)展11年的問題和建議[J];國際新聞界;2010年09期
5 麥克斯韋爾-麥考姆斯;郭鎮(zhèn)之;鄧理峰;;議程設置理論概覽: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J];新聞大學;2007年03期
6 陳陽;;框架分析: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J];國際新聞界;2007年04期
7 王貴斌,陳敏直;文化規(guī)范與新聞框架[J];當代傳播;2005年03期
8 史安斌,周慶安;新聞構架、符碼與制造同意的藝術——美國媒體“十六大”報道綜合分析[J];國際新聞界;2003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張?zhí)炫?;美國主流媒體病癥透析[N];人民日報;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紅;框架理論下的《紐約時報》上海世博會報道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2 何霞;《紐約時報》涉華報道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7749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77490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