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表情包的亞文化風格構建:從自我表達到公共空間
本文選題:網絡傳播 + 亞文化 ; 參考:《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5期
【摘要】:表情包是網絡與青年亞文化結合產生的一種新的符號形式。它以娛樂為目的,以拼接、戲仿等為手段,對原材料進行解構與建構,表現(xiàn)出戲謔反諷的風格。表情包不僅是自我表達的工具,而且進入公共領域,融入青年對時事、政治等重大事件的討論中,成為中國青年參與公共生活的一種新方式。表情包的亞文化屬性為青年人討論嚴肅議題提供了一個新的空間,然而,其娛樂性及批判的弱化使得對公共議題的討論深度有限,無法真正觸及核心。
[Abstract]:Facial expression packet is a new symbol form which is produc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and youth subculture. It deconstructs and constructs raw materials by means of entertainment, splicing and parody, showing a playful and ironic style. Emoji bag is not only a tool of self-expression, but also a new way for Chinese youth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life. The subcultural nature of facial expression bag provides a new space for young people to discuss serious issues. However, its entertainment and the weakening of criticism make the discussion of public issues limited in depth and can not really touch the core.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分類號】:G20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疆鋒;;意識形態(tài) 媒體 商品——亞文化的收編方式[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2 楊玳Z{;;新媒體亞文化的盛行現(xiàn)象與價值解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郝雨;路陽;;“\L絲”現(xiàn)象的亞文化解讀與反思[J];新聞界;2013年10期
4 楊曙;;離散與收編中的異托邦亞文化——《非誠勿擾》透視[J];濟寧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5 唐燕飛;;媒體對亞文化的扭曲與還原[J];青年記者;2014年04期
6 蔣建國;化麥子;;網絡“小清新”亞文化的展演與魅惑[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年07期
7 何純;范苗苗;;網絡社區(qū)下兒童亞文化的建構與生活方式引導[J];現(xiàn)代視聽;2014年03期
8 吳世文;;亞文化理論視域下的宋代小報研究[J];東南傳播;2008年06期
9 袁瀟;;當代青年手機亞文化的表意實踐及其影響[J];傳媒觀察;2013年03期
10 王丹;;論“微時代”亞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以人人網為例[J];東南傳播;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蔡騏;;大眾傳播時代的青少年亞文化[A];新聞學論集(第23輯)[C];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為;亞文化視角下的國內同志報道話語分析[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5年
2 楊菁;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新型關系[D];蘇州大學;2015年
3 張歆;網絡社區(qū)亞文化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4 王慧;“狂歡游戲”背后的抵抗與認同[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5 孫姍姍;耽美社群與女性空間建構[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6 范苗苗;網絡傳播視域下青少年亞文化研究[D];湘潭大學;2015年
7 劉昕怡;亞文化視野下的《盜墓筆記》同人傳播研究[D];安徽大學;2016年
8 馮圣東;亞文化視角下網絡新聞脫口秀研究[D];河北大學;2016年
9 陳娟;網絡“吐槽”現(xiàn)象分析[D];北京印刷學院;2017年
10 程思琪;亞文化視域下美劇迷的微博形象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6年
,本文編號:20411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04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