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特自由哲學觀視角下塞絲的自由之路
本文關鍵詞:薩特自由哲學觀視角下塞絲的自由之路
【摘要】:當代美國黑人文學家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在20世紀70年代黑人審美運動先驅們的感召下,莫里森用感情炙熱的文筆和豐富多變的文學策略,不僅忠實刻畫了勤勞樸實、勇敢無畏、情感豐富、熱愛生活的黑人形象,同時也真實展現黑人內心自卑、自身有缺點以及在白人文化主導下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等方面。身為黑人女性,莫里森更加關注黑人婦女的命運發(fā)展,通過刻畫出各種各樣的黑人女性形象,對她們的悲慘命運示以關懷,為她們的頑強斗爭給予肯定。截止2012年,莫里森共創(chuàng)作十篇小說!秾檭骸(1987)助她榮膺諾貝爾文學獎。小說描寫了美國奴隸制給黑人奴隸、黑人社區(qū)以及黑人下一代帶來的深遠影響。自小說發(fā)表以來,各國學者就對其展開了不同層面的研究。隨著文學批評理論的發(fā)展,學者們從探討小說的豐富主題和藝術形式逐漸轉向結合理論,如女性主義、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等,挖掘小說的時代內涵的研究模式。本文擬通過結合讓-保羅·薩特的自由主義哲學觀,分析作為個體存在的塞絲的種種人生選擇和存在意義。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引言,介紹作家和作品,并論述國內外學者關于作者和作品的研究現狀。第二章介紹薩特及其自由哲學的主要思想。第三章至第五章為文章主體部分。第三章分析塞絲在陷入被本質化的危險之后如何擺脫束縛,拒絕標簽。塞絲拒絕自己和下一代繼續(xù)被定義為動物屬性的種種努力體現了其對真我的勇敢追求。第四章結合薩特的介入說,解析塞絲與保羅D相處過程中的個體的體驗。塞絲在與保羅D的相處過程中的情感變化正是自我認識和追尋的一種升華。第五章重點參考薩特的責任說,分析塞絲為自己行為擔責的行動。第六章為本文最后一章,總結了塞絲展現自我自由的心路歷程,并結合莫里森和薩特的人道主義情懷表達對當代社會人們追尋自我、展現自由的鼓勵和支持。
【關鍵詞】:《寵兒》 托妮·莫里森 自由 責任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712.074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5-7
- Abstract7-9
- 摘要9-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28
- 1.1 The author Toni Morrison11-13
- 1.2 The novel Beloved13-16
- 1.3 Literature Review16-24
- 1.3.1 Studies Abroad16-21
- 1.3.2 Studies at Home21-24
- 1.3.3 Summary24
- 1.4 The Fea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24-26
- 1.5 Methodology and Arrangement of Content26-28
- Chapter Two Sartre’s Views on Freedom28-32
- Chapter Three Refuse to be Essentialized32-46
- 3.1 The Necessity of Human Beings’ Freedom32-33
- 3.2 Dilemma of Essentialization33-39
- 3.2.1 Dangerous Situations by Slavery34-37
- 3.2.2 Dangerous Situations by Community37-39
- 3.3 Escape from Essentialization39-46
- 3.3.1 Fleeing from Sweet Home39-40
- 3.3.2 Infanticide40-43
- 3.3.3 Isolated Life in 124 on Bluestone43-46
- Chapter Four Intervene in Society46-54
- 4.1 Freedom Being Achieved through Intervention46-47
- 4.2 Sethe’s Case47-54
- 4.2.1 Adopting Self-Deceit and Becoming Anxious47-50
- 4.2.2 Negating Definitions and Taking Actions50-51
- 4.2.3 Transcending Constraints51-54
- Chapter Five Choice and Responsibility54-64
- 5.1 Freedom as“the Autonomy of Choice”54-55
- 5.2 Sethe’s Choices55-59
- 5.2.1 Freedom Being Achieved in Specific Situations55-57
- 5.2.2 Freedom to Choose and Act57-59
- 5.3 Sethe’s Responsibilities59-64
- 5.3.1 Responsibility for Beloved60-61
- 5.3.2 Responsibility for Denver and the Community61-64
- Chapter Six Conclusion64-67
- Bibliography67-73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7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曉鋒;;超越種族的女性關愛——評托妮·莫里森《慈悲》[J];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10期
2 王守仁;走出過去的陰影──讀托妮·莫里森的《心愛的人》[J];外國文學評論;1994年01期
3 胡文征;另一個托妮·莫里森?[J];外國文學評論;1997年03期
4 馬蘭;翁德修;;托妮·莫里森的又一部力作《樂園》[J];外國文學動態(tài);1998年04期
5 郭笑梅;解讀托妮·莫里森[J];中國圖書評論;2000年04期
6 王守仁;;從排斥到融合——評托妮·莫里森的小說《樂園》[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0年00期
7 王晉平;論托妮·莫里森的食物情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8 程愛華;文化夾縫人的命運悲歌——托妮·莫里森小說剖視[J];運城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3期
9 杜志卿;國內托妮·莫里森作品的譯介述評[J];中國翻譯;2005年02期
10 杜志卿;;托妮·莫里森研究在中國[J];當代外國文學;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胡麗英;;試談托妮·莫里森小說的“父親”缺失[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朱梅;;托妮·莫里森筆下的微笑意象——兼論“仿黑人滑稽戲”傳統(tǒng)[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胡麗英;;最藍的眼睛能給黑人帶來什么?——重讀托妮·莫里森的《最藍的眼睛》[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托妮·莫里森:美國是否退步了?[N];中國婦女報;2004年
2 顧悅;我譯托妮·莫里森《愛》:歸回文學的情感本原[N];文藝報;2013年
3 黃華;托妮·莫里森《寵兒》:后背上的那棵樹[N];文藝報;2013年
4 杜慶春;旁觀者和我的記憶[N];經濟觀察報;2007年
5 ;托妮·莫里森的“奴隸馬車”[N];中華讀書報;2005年
6 琢婷;爵士樂章下的大都會[N];音樂周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修樹新;托妮·莫里森小說的文學倫理學批評[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哲嬪;無知—覺醒—反抗:解讀托妮·莫里森《慈悲》、《寵兒》、《最藍的眼睛》中的性暴力[D];復旦大學;2014年
2 鄧筠筠;托妮·莫里森小說中的黑人形象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5年
3 朱株;論托妮·莫里森后期作品中的女性意識[D];浙江大學;2014年
4 孟芳;以愛療傷:托妮·莫里森《家》中弗蘭克的創(chuàng)傷分析[D];重慶師范大學;2016年
5 劉思詩;托妮·莫里森小說《爵士樂》中的音樂美學與身份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6 李苗苗;托妮·莫里森女性主義意識的發(fā)展與演變[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6年
7 陳洋;薩特自由哲學觀視角下塞絲的自由之路[D];云南師范大學;2016年
8 熊浩;托妮·莫里森“歷史三部曲”中的民俗意象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9 涵妮;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母愛主題分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10 白羽;你往何處去——托妮·莫里森創(chuàng)作中的“逃離”母題[D];青島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9967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99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