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空間和概念合成理論對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的認知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心理空間和概念合成理論對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的認知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心理空間 概念合成 意識流 伍爾夫 雌雄同體
【摘要】:十九世紀上半葉,意識流小說的出現標志著西方的小說技巧、文學觀念、哲學思維從近代向現代的轉化,標志著當時西方社會意識和審美趨向的變革。目前,意識流小說的技巧已經廣泛地滲透到詩歌、喜劇、電影等各種文藝形式中!兜綗羲ァ肥且徊烤哂写硇缘囊庾R流著作,其形式和內涵的完美結合展現了作者伍爾夫非凡的藝術功力。自出版以來,《到燈塔去》備受文學批評界的關注。學者們從眾多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如敘事學、聲學、美學、女性主義等。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隨著認知語言學的快速發(fā)展,文學批評領域開始出現明顯的認知轉向,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來分析和解釋文學語篇,為文學文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但其中以意識流語篇為研究對象的例子仍然較少。本文擬以認知語言學中的心理空間和概念合成理論為基礎,從認知角度來探討《到燈塔去》中的語篇結構特點和主題內涵的構建過程,以期幫助讀者領略伍爾夫所傳達的“主觀真實”和重構作品的深層主題。研究認為,《到燈塔去》是伍爾夫在情節(jié)、語法、語篇結構和敘事策略方面對傳統(tǒng)小說的一次“背叛”。其敘述焦點在基礎空間和意識空間之間不被察覺地頻繁轉換,給讀者帶來了時空錯亂和晦澀難懂的閱讀感受,而心理空間理論中基礎空間的可及性、空間構造語的標記性、視角和焦點的動態(tài)轉換性卻對此有極強的解釋力。因此,本文首先運用心理空間理論對小說的語篇結構進行分析,依據其時間結構和敘事技巧的特點,建立起一套心理空間網絡體系,對意識流語篇結構做了一個系統(tǒng)的描述和解釋。其次,在主題內涵方面,本文聚焦于《到燈塔去》中的女性主義思想。女性主義是伍爾夫研究中老生常談的主題,然而主流的研究卻只注重其女性主義本身而忽略了讀者心中從閱讀文本到理解文本再到生成女性主義觀點的認知過程。因此,本文運用概念合成理論,通過識別表面看起來毫不相干的意識空間之間的身份、關系等映射連接,再現了文本意義的實時構建過程并揭示了其中的新創(chuàng)主題意義:兩性的二元對立以及雌雄同體。通過研究,本文驗證了從心理空間和概念合成角度分析意識流文本的可能性。心理空間網絡的建立與主題意義構建過程的再現能夠增強讀者對意識流小說的閱讀體驗。同時,從此角度解讀《到燈塔去》,能夠為意識流小說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方法。其中,將概念合成理論運用于伍爾夫雌雄同體思想的解析是一次新的嘗試。
【關鍵詞】:心理空間 概念合成 意識流 伍爾夫 雌雄同體
【學位授予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561.074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3-6
- ABSTRACT6-8
- 摘要8-10
- List of Abbreviations10-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2-13
- 1.2 Purpose of the Study13
- 1.3 Research Questions13-14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4
- 1.5 Overview of the Study14-16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ckground16-26
- 2.1 Mental Space Theory16-18
- 2.2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18-21
- 2.3 Development of MST and CBT21-26
- 2.3.1 Foreign Research21-23
- 2.3.1.1 Self-revising Period21-22
- 2.3.1.2 Challenge and Self refining Period22-23
- 2.3.2 Domestic Research23-24
- 2.3.2.1 Introducing Period23
- 2.3.2.2 Inspecting Period23-24
- 2.3.2.3 Completing Period24
- 2.3.3 Future Directions24-26
- Chapter Three Virginia Woolf and Stream of Consciousness26-37
- 3.1 An introduction to Virginia Woolf26-27
- 3.2 Previous Studies on To the Lighthouse27-33
- 3.2.1 Foreign Studies28-30
- 3.2.2 Domestic Studies30-32
- 3.2.3 Summary32-33
- 3.3 Stream of Consciousness33-37
- 3.3.1 SOC Novels33-35
- 3.3.1.1 Origin of SOC Novels33-35
- 3.3.1.2 Features of SOC Novels35
- 3.3.2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35-37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To the Lighthouse from MST and CBT37-68
- 4.1 Analysis from MST37-55
- 4.1.1 Linear MSN37-41
- 4.1.2 Embedded MSN41-54
- 4.1.2.1 Simple Embedded Network41-46
- 4.1.2.2 Multiple Embedded Network46-54
- 4.1.3 Summary54-55
- 4.2 Analysis From CBT55-68
- 4.2.1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Genders56-61
- 4.2.2 From Binary Opposition to Androgyny61-67
- 4.2.3 Summary67-6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8-71
- 5.1 Summary and Findings of the Study68-69
- 5.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69-70
-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70-71
- References71-76
- Publications76-7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麗麗;時間的追問:重讀《到燈塔去》[J];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04期
2 劉南,蔣曉紅,張衛(wèi)萍;精巧的藝術構思,永恒的心靈探尋——試論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到燈塔去》[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3 王晨;弗吉尼亞·伍爾夫和她的名篇《到燈塔去》[J];山東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4 馮溢,姜雪;論小說《到燈塔去》中的空間距離[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郭曉春;王建香;;路在何方——從《到燈塔去》看作者的人生觀[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6 張楠楠;;論《到燈塔去》的美學特征[J];理論界;2006年05期
7 宋濤;;女性意識的蘇醒——解讀《到燈塔去》[J];瓊州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8 蘇麗;陳靜;;《到燈塔去》中孩子們“非游戲”的游戲以及大人們對游戲的設計作用[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年08期
9 王菁;;論《到燈塔去》中莉麗·布里斯科的女性意識[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10 劉春芳;;《到燈塔去》的情感拯救主題[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許薇;;“她者”的困境與拯救——《到燈塔去》中邊緣女性莉麗·布里斯科的女性主義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鄧穎俐;《到燈塔去》:細碎的光,心靈的燈[N];文藝報;2013年
2 唐燕瓊;小說《到燈塔去》的海洋意象解讀[N];文藝報;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璨;論《到燈塔去》兩個中譯本之忠實[D];重慶大學;2015年
2 史興;基于心理空間和概念合成理論對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的認知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6年
3 王蓮蓮;《到燈塔去》的音樂學闡釋[D];中南大學;2009年
4 趙明珠;前景化理論及其在《到燈塔去》文體分析的應用[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譚雙鵬;《到燈塔去》的前景化特征[D];中南大學;2010年
6 林玉;弗吉尼亞·伍爾夫《到燈塔去》的認知隱喻解讀[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欣;弗吉尼亞·伍爾夫《到燈塔去》的寫作技巧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年
8 黃忠;尋找失聲的故事:《到燈塔去》的女性主義解讀[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9 張t焥,
本文編號:9394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93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