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之歌》中的倫理困境與救贖研究
本文關鍵詞:《所羅門之歌》中的倫理困境與救贖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托妮·莫里森 《所羅門之歌》 文學倫理學批評 倫理困境 倫理救贖
【摘要】:《所羅門之歌》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最具時代價值的長篇小說。小說以奶娃的個人成長和自我追尋為中心線索,涉及所羅門家族四代,講述了17世紀至20世紀美國黑奴制度和種族歧視對黑人們造成的歷史創(chuàng)傷,既展現(xiàn)非洲傳統(tǒng)文化對黑人民族發(fā)展的基石作用,又指出黑人民族在“雙重意識”心理狀態(tài)下的現(xiàn)實發(fā)展出路;既運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揭示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又運用魔幻主義手法再現(xiàn)神奇的非洲神話傳說及傳統(tǒng)文化。本論文以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結合社會歷史批評、后殖民主義批評、神話-原型批評等研究方法,通過文本細讀,以《所羅門之歌》中黑人群體面臨的家庭、種族倫理困境和倫理救贖等問題為研究重點,研究倫理環(huán)境、倫理困境、倫理選擇和倫理救贖四個方面的問題。論文共五個部分。緒論部分回顧托妮·莫里森的創(chuàng)作歷程;搜集、整理國內外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現(xiàn)狀、主要研究方法和不足等;明確論文的研究重點、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第一章寫倫理環(huán)境,回歸《所羅門之歌》的倫理現(xiàn)場,探尋作品中黑人群體在蓄奴制和種族歧視的雙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及因此而遺留的歷史傷疤。在長達兩百多年的的人、畜身份易位的心理定勢下,黑人群體難以找回“人”的身份定位,困惑迷茫,淪為美國社會下的“非人”。第二章寫倫理困境,從家庭、種族兩個方面入手探尋《所羅門之歌》中黑人群體所遭遇的倫理困境。從家庭倫理來看,以露絲和麥肯為例,黑人群體普遍陷入亂倫和惡親的倫理困境中,難以維持既定的家庭倫理秩序,無法承擔家庭倫理身份下的責任;從種族倫理上看,在黑人價值觀和白人價值觀的共同作用下,黑人群體普遍呈現(xiàn)出無所適從的狀態(tài),既受制于自己備受歧視的黑人身份,又對白人價值觀無限向往,陷入黑人精神“白化”或“死亡”的種族倫理困境。第三章寫倫理選擇,論述黑人群體在家庭、種族方面陷入雙重困境時作出的倫理選擇。從家庭倫理看,陷入亂倫困境的露絲進行了內向選擇——封閉自我,陷入惡親困境的麥肯進行了外向選擇——虛榮與逐金,然而不管是封閉自我還是虛榮逐金都無法回歸人的本質;從種族倫理上看,面對白人主流價值觀,麥肯一代選擇屈服與忘卻,麥肯二代選擇猶疑與偏離,吉他則選擇以暴制暴的狹隘民族主義,這三類人的倫理選擇可以代表同樣困惑于黑白之間的其他黑人們的選擇,不管是屈從、猶疑還是暴力對抗,都不是正確合理的種族發(fā)展出路。第四章寫倫理救贖,由于美國黑人群體在陷入倫理困境時,難以通過自己的倫理選擇解脫出來,莫里森通過刻畫“領航員”派拉特和主人公奶娃暗示了兩條倫理救贖之路:派拉特的精神指引和奶娃的自我成長。奶娃是黑人群體中最普通的一份子,他的精神飛翔給予了黑人群體強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從本質上講,這場倫理救贖的本質仍然是對“人”身份的追尋和堅守:人有時空聯(lián)系,要有歷史和未來,即確定倫理身份、歷史尋根、探尋民族發(fā)展出路;人有群居特性,要有和諧平等的集體,即以愛為基石的家庭倫理團體和以和諧為旨歸的種族倫理團體;人有思維屬性,要有堅定的信仰,即對本民族的發(fā)展充滿信心,不僅要做個“人”,還要做個“黑人”,更要做一個“美國黑人”。
【關鍵詞】:托妮·莫里森 《所羅門之歌》 文學倫理學批評 倫理困境 倫理救贖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712.074
【目錄】: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引言12-19
-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12-13
-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3-17
- (一)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3-15
- (二) 國內研究現(xiàn)狀15-17
- 三、研究方法及內容17-19
- 第一章 《所羅門之歌》的倫理環(huán)境19-29
- 第一節(jié) 種族奴隸制下的黑人群體19-22
- 一、大西洋奴隸貿易與中間通道20-21
- 二、北美蓄奴制下的黑人群體21-22
- 第二節(jié) 白人的種族偏見22-25
- 一、白人種族的倫理偏見22-23
- 二、白人種族歧視的倫理根源23-25
- 第三節(jié) 黑人淪為“非人”25-29
- 一、“人”身份的被剝奪25-26
- 二、“社會人”特征的遺失26-29
- 第二章 《所羅門之歌》的倫理困境29-43
- 第一節(jié) 家庭倫理困境29-36
- 一、亂倫:倫理身份的混亂29-32
- 二、惡親:倫理關系的疏離32-36
- 第二節(jié) 種族倫理困境36-43
- 一、“黑”與“白”:黑人價值觀的失落37-39
- 二、姓名:種族身份的符號化39-43
- 第三章 《所羅門之歌》的倫理選擇43-52
- 第一節(jié) 家庭倫理選擇:無法回歸自我43-47
- 一、內向選擇——露絲的自我封閉43-45
- 二、外向選擇——麥肯的逐金與虛榮45-47
- 第二節(jié) 種族倫理選擇47-52
- 一、吉克的屈服與忘卻47-48
- 二、麥肯的猶疑與偏離48-49
- 三、吉他的倫理選擇49-52
- 第四章 《所羅門之歌》的倫理救贖52-65
- 第一節(jié) 派拉特:黑人精神的“領航員”52-56
- 一、自然之女52-53
- 二、大樹53-54
- 三、領航員54-56
- 第二節(jié) 奶娃的自我成長之路56-61
- 一、尋根之旅56-58
- 二、成人儀式58-60
- 三、女性教育60-61
- 第三節(jié) 倫理救贖的本質61-65
- 一、“人”的時空聯(lián)系:要有過去和未來62-63
- 二、“人”的群居特性:要有平等團結的群體63-64
- 三、“人”的思維屬性:要有堅定的信仰64-65
- 結語65-67
- 參考文獻67-72
- 致謝72-7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文晶,李潔;走進《所羅門之歌》——一個魔幻現(xiàn)實的世界[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0年04期
2 徐文培;論《所羅門之歌》中的自由與回歸主題[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1期
3 劉炅;《所羅門之歌》:歌聲的分裂[J];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03期
4 李冬鵬;從姓名看《所羅門之歌》中的尋根過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李美芹;;非洲人的“天人合一”觀在《所羅門之歌》中的體現(xiàn)[J];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6 黃少紅;;“一葉知秋”——《所羅門之歌》的文化思考[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印蕾;;“心靈的飛翔”——《所羅門之歌》賞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12期
8 馬艷;;《所羅門之歌》中人物獨特的命名方式[J];九江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9 張銀霞;;《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成長和兩性關系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0期
10 曾慶元;;《所羅門之歌》中黑人文化發(fā)展方向的探討[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陳麗秋;;“飛行”男性們身后的女性——試析《所羅門之歌》中的男女關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2 田祥斌;;南北美洲交相輝映的兩朵藝術奇葩——論《百年孤獨》與《所羅門之歌》的成功與魅力[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夢琦;拉康鏡像理論下《所羅門之歌》中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尋解讀[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5年
2 李玲;《所羅門之歌》中的文化記憶[D];西南大學;2015年
3 向一慧;莫里森《所羅門之歌》中人格構成的敘事心理學分析[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4 范美榮;《所羅門之歌》中男權的顛覆與含納[D];黑龍江大學;2015年
5 王博;托尼·莫里森《所羅門之歌》的文體分析[D];河北科技大學;2014年
6 劉華青;空間批評理論視閾下《所羅門之歌》和《家》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7 郭玲玲;《所羅門之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D];陜西理工學院;2016年
8 李金艷;托尼·莫里森《所羅門之歌》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9 鞠小康;《所羅門之歌》中的倫理困境與救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10 陳貝貝;論《所羅門之歌》的后現(xiàn)代創(chuàng)作風格[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7439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74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