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維德悲劇的文化啟示性與輻射效應(yīng)
發(fā)布時(shí)間:2022-01-11 13:32
<正>奧地利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在寫給波拉的《安魂曲》(1908)中有一句令人著迷的詩句:"在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這種"古老的敵意"既成就了詩人,也使得他們的塵世生涯充滿苦難。在古羅馬,詩人是個(gè)刀口舔血的行業(yè),為卡圖盧斯所贊譽(yù)的辛那(C. Helvius Cinna)遭遇暴打致死、頭顱被割下示眾,"風(fēng)雅總裁"、《薩蒂利孔》的作者佩特羅尼烏斯(Gaius Petronius Arbiter)被尼祿逼得自盡身亡。
【文章來源】:文藝爭鳴.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奧維德因“愛”而遭放逐
二、奧維德“哀歌”的傳播
三、作為“流放者”原型表征的奧維德
本文編號(hào):3582867
【文章來源】:文藝爭鳴.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奧維德因“愛”而遭放逐
二、奧維德“哀歌”的傳播
三、作為“流放者”原型表征的奧維德
本文編號(hào):35828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358286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