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國編史性元小說中的政治介入
發(fā)布時間:2020-10-15 00:11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當代美國編史性元小說中的政治介入問題!熬幨沸栽≌f”這個名稱是由著名文論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琳達·哈欽在《后現(xiàn)代主義的詩學》(1988)一書中提出的,現(xiàn)已在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批評中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類后現(xiàn)代小說中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悖論:一方面,小說將歷史上真實可考的事件和人物融入故事、構(gòu)筑情節(jié),營造出一種強烈的歷史感;另一方面,作品又具有元小說的自我指涉特征,在敘述中揭示小說的寫作過程及其虛構(gòu)本質(zhì)。在編史性元小說中,將這兩個對立的雙方聯(lián)系起來的就是作品對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本文從新歷史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視角出發(fā),并借助歷史編纂學中的有關(guān)理論,將《但以理書》、《火刑示眾》和《天秤星座》這三部典型的美國后現(xiàn)代小說置入作家寫作當時所處的政治氛圍中進行解讀,旨在揭示當代美國小說藝術(shù)上的典型特征和介入政治的訴求,并澄清我們對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批判力量、美學追求以及政治介入等問題上尚存的誤解。 歷史、政治和文學之間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相互影響,彼此映射。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中顯露出了一種新的趨勢――我們不妨將其稱為“回歸歷史”。有學者更加明確地指出:“當代敘事文學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對各種歷史敘事興趣的再次覺醒”。與此同時,文學理論的演進和發(fā)展卻對歷史書寫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產(chǎn)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新歷史主義帶著解構(gòu)主義的批評氣魄修復了文學研究的歷史緯度,喊出了“文本就是歷史,歷史就是文本”的名言。海登·懷特將“歷史文本”同小說一樣視為“文學性的人工制品”。從此,歷史和小說都只是“話語”;虛構(gòu)話語和非虛構(gòu)話語之間的區(qū)別不復存在。利奧塔將后現(xiàn)代狀況總結(jié)為“對元敘事的質(zhì)疑”。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對傳統(tǒng)歷史編纂學產(chǎn)生了空前挑戰(zhàn)。美國著名史學理論家格奧爾格·伊格爾斯(Georg G. Iggers)在其《二十世紀的歷史編纂學——從科學客觀性到后現(xiàn)代的挑戰(zhàn)》(1997)一書中,就流露出對歷史是否還能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的隱憂。在這種情況下,后現(xiàn)代派小說在回歸歷史、重寫歷史方面擁有了比以往任何文學流派都更充分的理據(jù)和更重要的作用。概觀美國文學的發(fā)展和演變,沒有任何一次文學運動像后現(xiàn)代主義這樣對傳統(tǒng)哲學思想和文學本身產(chǎn)生了如此強烈的沖擊。毫不夸張地說,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改變了美國的文藝格局。 然而,許多著名文學理論家,無論是保守派還是激進派,都對后現(xiàn)代主義進行了批判,將其認定為“非歷史”和“去政治”。例如,丹尼爾·貝爾認為美國小說自六十年代中期以來就日趨“自閉”和“脫離現(xiàn)實”;詹姆遜將后現(xiàn)代主義歸納為“平面無深度”和“政治介入的缺席”;伊格爾頓批判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去歷史化”和“缺乏政治內(nèi)容”。 在文本細讀的基礎(chǔ)上,本文深入剖析所選三部作品中的“編史性元小說”特征,在此基礎(chǔ)上將作品置入作家寫作當時的政治氛圍中進行解讀,并試圖對上述著名文論家關(guān)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批判做出回應(yīng)。本篇論文有選擇地借用琳達·哈欽、利奧塔、鮑德里亞等理論家關(guān)于后現(xiàn)代的有關(guān)闡述,米歇爾·?隆⒑5恰烟仃P(guān)于新歷史主義的論斷,以及盧卡契和哈貝馬斯對現(xiàn)代主義的批判,對選取的三部小說進行解讀,指出以《但以理書》、《火刑示眾》和《天秤星座》為代表的當代美國“編史性元小說”在重寫歷史的基礎(chǔ)上有力地介入了政治生活,當代美國晚期后現(xiàn)代小說中顯露出明顯的“政治轉(zhuǎn)向”。 在《但以理書》中,多克特羅將我們帶回了冷戰(zhàn)時期麥卡錫主義陰云下的“世紀要案”——羅森堡事件。歷史上,盡管只有戴維·格林格拉斯的供詞為證,朱利葉斯和埃塞爾·羅森堡夫婦還是于1953年6月19日因被指控將原子彈機密透露給前蘇聯(lián)而被先后送上紐約星星監(jiān)獄里的電椅上處死。雖然小說對部分歷史細節(jié)做了改動,但還是忠實地再現(xiàn)了以“冷戰(zhàn)狂想癥”為代表的麥卡錫時期的歷史氛圍和文化語境。小說提供了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間的美國民族心態(tài)的一個全景圖。與這種歷史觀照形成對比的是作品里呈現(xiàn)出來的自我指涉性:作者聲音經(jīng)常侵入正常敘述,而且小說中出現(xiàn)了三個不同的結(jié)尾。作為一部編史性元小說,《但以理書》不僅重返歷史、改寫歷史,而且還介入了政治生活。通過描寫艾薩克森夫婦(實指羅森堡夫婦)的受害給他們的一對子女(但以理和蘇珊)留下的心靈創(chuàng)傷,小說將美國冷戰(zhàn)時期的政治體制推上了審判臺。《但以理書》寫于新左派學生運動日益高漲的六十年代末。小說不僅聲援了以艾薩克森夫婦為代表的老左派,而且還回應(yīng)了當時的新左派運動。小說通過對但以理和蘇珊在抗議越戰(zhàn)游行中的遭遇,以及在小說最后,但以理在新左派學生占領(lǐng)哥倫比亞大學情勢下被趕出圖書館等事件,表達了作家對新左派運動既同情又批判的復雜感情。 同樣是以羅森堡間諜案為題材,庫弗的《火刑示眾》聚焦于羅森堡夫婦被處以電刑的前三天里所發(fā)生那些動人心弦的事件!痘鹦淌颈姟肥钱敶膶W中第一部以尚且在世的真實人物作為主要人物的小說。作品中不僅點了兩百多個政要的名,而且大膽地以尼克松作為主要敘述者。此外,五十年代那些標志性的歷史事件(如朝鮮戰(zhàn)爭、麥卡錫主義反共運動等)都出現(xiàn)在小說的敘述當中。在這部小說中,自我指涉性體現(xiàn)在尼克松對羅森堡一案的調(diào)查反映了庫弗自身對該案的探究;尼克松在調(diào)查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挫敗和絕望折射出了庫弗在寫作《火刑示眾》這部皇皇巨著過程的真實困境。作為一部重要的編史性元小說,《火刑示眾》從另一角度展示了編史性元小說如何將形式實驗和政治介入融為一體。通過將死刑從禁閉的星星監(jiān)獄搬到紐約市的時代廣場,并將凄哀的死刑變成一場鬧劇表演,庫弗上演了一場恥辱的狂歡。小說不僅批判了羅森堡一案中對正義的褻瀆,而且對七十年代的“水門事件”進行了諷刺。小說的主要敘述者尼克松,不僅是艾森豪威爾的副總統(tǒng)、羅森堡一案中的調(diào)查者,而且還是“水門事件”的主角。通過將尼克松刻畫成一個出盡洋相的丑角,小說諷刺了尼克松后來在“水門事件”中蒙受的羞辱,并對政府妨礙司法公正進行了抨擊。 德里羅的《天秤星座》進一步展現(xiàn)了當代美國編史性元小說中的政治介入。小說重寫了一個給美國民族精神上留下永久創(chuàng)傷的重大事件——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tǒng)在達拉斯遇刺。小說不僅將與這一事件有關(guān)的主要歷史人物一一融入故事,而且還以長達二十六卷的《沃倫報告》作為參照對象!短斐有亲飞钌钪哺跉v史語境,文獻紀實般地再現(xiàn)了肯尼迪遇刺這一歷史時刻。但這部小說不是一部傳統(tǒng)的歷史小說,而是具有元小說的自我指涉特征。在小說中,中情局退休分析家尼古拉斯·布蘭奇簽約撰寫一部肯尼迪遇刺的密史。布蘭奇的這一角色實為德里羅自己的化身。面對與日俱增的文獻和資料,布蘭奇越來越感覺無法完成撰寫任務(wù)。布蘭奇的這一夢魘般的遭遇也反映了德里羅面對長達二十六卷的《沃倫報告》所陷入的困境。《天秤星座》沒有按照“官方事實”來重寫肯尼迪遇刺,而是否定了《沃倫報告》里的官方結(jié)論,揭示了另一個可能存在的事實:肯尼迪并非被奧斯瓦爾德一人所殺,而是被一個由中情局和古巴反叛分子組成的陰謀所害。不僅如此,美國政府,甚至約翰遜總統(tǒng)本人,在調(diào)查展開時對整個事件進行了極力掩蓋。小說寫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正值里根政府陷入自“水門事件”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伊朗軍售事件。在中情局和反叛分子試圖推翻尼加拉瓜共產(chǎn)黨政權(quán)的密謀曝光后,總統(tǒng)和政府部門極力掩蓋對伊軍售和資助尼加拉瓜反叛武裝分子。由于伊朗軍售事件中暴露出來的政治問題與肯尼迪遇刺后的情形高度相似,德里羅在小說中對官方結(jié)論的否定也是對里根政府間接地進行了批判。 本篇論文將《但以理書》、《火刑示眾》和《天秤星座》視為典型的編史性元小說,分析了作品中存在的悖論——既營造歷史感又具有自我指涉性。本文將這三部小說置入作品寫作之時的政治氛圍中進行解讀,考察了作品從“文本內(nèi)”和“文本外”介入現(xiàn)實政治生活的方式,進而指出當代美國編史性元小說并非“去政治”而是“介入政治”。顯而易見,這三部作品既相對獨立,又構(gòu)成有機整體,揭示了這類后現(xiàn)代小說重寫歷史、介入政治的不同路徑。在當代美國小說的發(fā)展中,形式試驗派和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派都面臨各自難以擺脫的困境。編史性元小說較好地解決了小說中美學追求和政治介入的融合,代表了當代美國小說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學位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I712
【文章目錄】: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1.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 to Historiography
2.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A Postmodern Genre
3. AWorking Definition of “Political Engagement”in Literature
4.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One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Reuniting the Aesthetic with the Political
1.1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versus Metafiction
1.2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the Historical Novel, and the Nonfictional Novel
1.3 The Paradoxes of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1.3.1 Historicity and Discursiveness
1.3.2 Referentiality and Metafictionality
1.4 Reuniting the Aesthetic with the Political
1.4.1 The Apolitical Stance of High Modernism and New Avant-Garde
1.4.2 From Political Apathy to Political Engagement: Change of Dominant
Chapter Two E. L. Doctorow’s The Book of Daniel: Putting America on Trial
2.1 Daniel Writing His Own Book as the Heir of the Atomic Spies
2.2 Traumatizing the Survivals and Putting America on Trial
2.3 From the Old Left Communists to the New Left Students
Chapter Three Robert Coover’s The Public Burning: Staging the Miscarriage of Justice
3.1 Nixon Recounting His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 of the Rosenberg Case
3.2 Creating a Carnival of Shame and Staging the Miscarriage of Justice
3.3 From Cold War Paranoia to the Watergate Scandal
Chapter Four Don DeLillo’s Libra: Refuting the “Official Truth”
4.1 Nicholas Branch Composing His Secret History of the Assassination
4.2 Refuting the Official Narrative and Revealing an Alternative Truth
4.3 From 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 to the Iran-Contra Affair
Conclusion
Works Cited
Appendix
1. Dwelling in the Ambiguity of History: An Interview with E. L. Doctorow by Chen Ju
2. Getting inside the Stories: An Interview with Robert Coover by Chen Ju
3. Keeping Fiction Alive: An Interview with Don DeLillo by Chen Ju
【引證文獻】
本文編號:2841400
【學位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I712
【文章目錄】: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1.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 to Historiography
2.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A Postmodern Genre
3. AWorking Definition of “Political Engagement”in Literature
4.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One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Reuniting the Aesthetic with the Political
1.1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versus Metafiction
1.2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the Historical Novel, and the Nonfictional Novel
1.3 The Paradoxes of 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
1.3.1 Historicity and Discursiveness
1.3.2 Referentiality and Metafictionality
1.4 Reuniting the Aesthetic with the Political
1.4.1 The Apolitical Stance of High Modernism and New Avant-Garde
1.4.2 From Political Apathy to Political Engagement: Change of Dominant
Chapter Two E. L. Doctorow’s The Book of Daniel: Putting America on Trial
2.1 Daniel Writing His Own Book as the Heir of the Atomic Spies
2.2 Traumatizing the Survivals and Putting America on Trial
2.3 From the Old Left Communists to the New Left Students
Chapter Three Robert Coover’s The Public Burning: Staging the Miscarriage of Justice
3.1 Nixon Recounting His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 of the Rosenberg Case
3.2 Creating a Carnival of Shame and Staging the Miscarriage of Justice
3.3 From Cold War Paranoia to the Watergate Scandal
Chapter Four Don DeLillo’s Libra: Refuting the “Official Truth”
4.1 Nicholas Branch Composing His Secret History of the Assassination
4.2 Refuting the Official Narrative and Revealing an Alternative Truth
4.3 From 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 to the Iran-Contra Affair
Conclusion
Works Cited
Appendix
1. Dwelling in the Ambiguity of History: An Interview with E. L. Doctorow by Chen Ju
2. Getting inside the Stories: An Interview with Robert Coover by Chen Ju
3. Keeping Fiction Alive: An Interview with Don DeLillo by Chen Ju
【引證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順春;;論E.L.多克托羅小說中的“大屠殺后意識”[J];江蘇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2 賈彥艷;;琳達·哈琴的后現(xiàn)代文學理論國內(nèi)研究考察[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3 王麗艷;;論《但以理書》的猶太性[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霄垅;論唐.德里羅小說中的恐怖主義病理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8414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841400.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