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構和歷史的角度分析亞歷山大克魯格《1945年4月30日》中青少年的形象
發(fā)布時間:2017-03-25 12:08
本文關鍵詞:從虛構和歷史的角度分析亞歷山大克魯格《1945年4月30日》中青少年的形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盡管時至今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已經(jīng)結束了70年,但是對戰(zhàn)爭年代青少年的經(jīng)歷以及青少年形象的研究仍然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這依然是個全新的課題。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因此人們也把這天看作是納粹統(tǒng)治的最后一天。2014年,正值二戰(zhàn)結束暨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前夕,亞歷山大克魯格出版了《1945年4月30日》,并在書中回憶了這天發(fā)生在德國乃至全世界的事件。其中,青少年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不能被忽略?唆敻裨跁型ㄟ^自己獨特的寫作手法“歷史虛構化”介紹了青少年在納粹時期生活的三個方面:第一,青少年作為“希特勒”男孩在納粹時代的行為;第二,青少年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第三,青少年在納粹時代所受的教育狀況。雖然書中大部分的事件都是虛構的,但是虛構的成分卻是建立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之上。透過這三個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雖然1945年4月30日納粹統(tǒng)治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但是納粹思想依然在青少年的心中根深蒂固,他們?nèi)粘I畹姆椒矫婷鏌o不體現(xiàn)納粹教育的痕跡;同時,戰(zhàn)爭給青少年身體上,心理上帶來的創(chuàng)傷在戰(zhàn)后的幾十年仍然影響他們的生活,有些創(chuàng)傷甚至伴隨他們一生。然而4月30日也是德國歷史重要的轉折點,從青少年的身上可以看到德國一個全新的開始,德國新的希望。通過對二戰(zhàn)時期青少年形象分析,可以豐富二戰(zhàn)歷史研究,從而更好地反思歷史。
【關鍵詞】:青少年 戰(zhàn)爭 虛構 歷史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516.06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摘要4-5
- 目錄5-6
- 正文6-64
- 參考文獻64-67
- 附件67-70
本文關鍵詞:從虛構和歷史的角度分析亞歷山大克魯格《1945年4月30日》中青少年的形象,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71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6717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