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同的空間找尋—《在路上》和《達摩流浪者》的空間敘事
發(fā)布時間:2019-08-19 08:41
【摘要】:杰克·凱魯亞克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垮掉的一代”作家之一,他的第二部小說《在路上》于1957年出版,被認為是“垮掉的一代”的圣經。小說中的兩位主人公薩爾和迪恩因他們在路上瘋狂的行為和精神訴求被當作美國的勇氣教師。在《達摩流浪者》中,雷和賈菲繼續(xù)他們的精神追求之路,在東方哲學的指引下他們的追尋更具說服力。凱魯亞克一生都在流浪,他試圖通過在路上找到一個自我認同的空間。本文通過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闡述兩部小說主人公們上路變換空間的必要性并解釋上路流浪的目的。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對作家杰克·凱魯亞克、其小說《在路上》和《達摩流浪者》以及兩部小說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論文中用到的列斐伏爾空間理論及論文論點進行了簡要介紹。第二章分為三個部分,主要分析《在路上》的空間敘事:第一部分對比了不同的地理空間描述,體現出薩爾對美國東部和西部不同的印象,所以薩爾不得不通過變換地理空間來實現自我認同空間的找尋。第二部分通過分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體現當時的社會空間對人們進行約束和規(guī)訓。第三部分分別分析了薩爾和迪恩自我認同空間的找尋:薩爾因其猶豫不決的性格最終并未找到他的自我認同空間,然而,迪恩通過釋放和充分利用身體能量建構了極樂空間。第三章同樣分為三部分,主要分析《達摩流浪者》的空間敘事:首先通過對比賈菲在城市和鄉(xiāng)村的不同行為體現出不同地理空間對他產生的不同影響;其次,城市中的建筑作為空間實踐的產物以及社會關系揭示出當時人與人唯利拜金的社會空間。最后,雷在自然空間中找到了他的自我認同但他依然還在欣賞自然的路上。第四章闡明兩部小說從“在路上”到“背包革命”所體現小說人物瘋狂不羈的背后對至福、追求精神自由的意義:“路”是轉換空間必需的,“在路上”是一種運動、積極的狀態(tài),體現出薩爾和迪恩對束縛人們思想的社會所進行的有力反抗以及他們建構極樂空間的決心;“背包”象征著走出城市,追求精神的自由,“背包革命”是對走向自然空間的強烈呼吁。第五章是結論部分;诹徐撤鼱柕目臻g理論,本文得出在當時的社會空間下,《在路上》里的薩爾和迪恩必須走出主流社會用身體構建一個極樂空間來全面解放身體的能量;《達摩流浪者》里的雷和賈菲通過流浪用冷靜和冥想展現了自然空間的美,并在自然空間中找到自我認同?偟膩碚f,在這兩部小說中,只有通過變換空間,不斷上路,才能在空間意義上實現自我認同。然而他們并不會停止找尋的腳步,因為在路上總有期待,總有希望。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712.074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杰漢;;《在路上》四個中譯本的簡評[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S1期
2 簡;;他們沒有垮掉 他們只是《在路上》[J];溫州w,
本文編號:25281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2528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