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身份的建構(gòu)與漢語小詩的歷史書寫——論泰國“小詩磨坊”詩人群的創(chuàng)作
本文選題:“小詩磨坊”詩群 + 文化身份; 參考:《華文文學》2016年05期
【摘要】:"小詩磨坊"詩群是泰華文學史上閃耀的明珠,已引起漢語詩學界持續(xù)的關(guān)注熱情,但目前的相關(guān)研究多局限于形式和情感的內(nèi)部探討,卻忽視了這群詩人的創(chuàng)作訴求和語境。事實上,該詩群的創(chuàng)作具有中國文化和旅居國文化的雙重屬性,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以及對故土家園的思念折射出強烈的中國文化身份認同感;而他們在形式上的探求不僅為泰華詩歌增添了亮色,而且在整個華文小詩的創(chuàng)作歷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小詩磨坊"詩群的創(chuàng)作在漢語小詩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詩歌藝術(shù)等方面具有較高的顯示度,值得我們繼續(xù)關(guān)注。
[Abstract]:The poem group of "Xiao Shi Mill" is a shining pearl in the history of Taihua literature, which has aroused the continuous concern of the Chinese poetry circles. However, most of the related studies are limited to the internal discussion of form and emotion, but they ignore the creative demands and context of these poets. In fact, the creation of the poetry group has the dual attribut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the host country. Their retur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ir yearning for their homeland reflect a strong sense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Their formal exploration not only adds light to Taihua's poetry,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creation. Therefore, the creation of the poetry group in the small Poetry Mill has a high degree of displa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mall poem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oetry art, and so on, which deserves our continued attention.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分類號】:I336.07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茅林鶯;;湄南河畔的“小詩風尚”——泰華“小詩磨坊”印象[J];華文文學;2013年05期
2 楊景龍;20世紀中國白話小詩藝術(shù)淺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周曙光;試論南北朝小詩[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4 張新;東西方文化論爭背景下的中國現(xiàn)代小詩[J];學術(shù)月刊;2002年06期
5 楊軍,周成哲;20世紀20年代“小詩運動”摭論[J];商洛師范?茖W校學報;2002年03期
6 陳均;論小詩:一個批評的范例[J];南都學壇;2003年06期
7 曾宏偉;;“五四”時期中國小詩創(chuàng)作特征探微[J];名作欣賞;2006年06期
8 黃雪敏;;20世紀20年代“小詩”運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9 曾洪偉;;中國現(xiàn)代小詩與當下新詩重建[J];社會科學家;2007年03期
10 曾宏偉;;街頭詩:小詩的新階段與新形態(tài)[J];世界文學評論;2007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孫金燕;;“如何 再短一點”——評洛夫的詩《曇花》兼談小詩[A];洛夫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小雅;小詩流變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2 李林;20世紀小詩藝術(shù)探微[D];西南大學;2007年
3 申紅梅;小詩的第三次高潮[D];西南大學;2012年
4 石文忠;泰華“小詩磨坊”研究[D];華僑大學;2012年
5 陳琬檸;中國現(xiàn)代小詩與日本俳句的比較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3年
6 蔣昌麗;中國現(xiàn)代小詩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460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1846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