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的童年敘事經典:論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兒童和青少年文學敘事共同體
本文關鍵詞:社會轉型期的童年敘事經典:論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兒童和青少年文學敘事共同體 出處:《社會科學研究》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英國 維多利亞時期 兒童文學 青少年文學 童年敘事
【摘要】:維多利亞時期及其前后(1830-1914)史稱英國兒童文學的黃金時代。然而長期以來評論界對這一時期的兒童和青少年文學敘事成就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兒童幻想敘事(童話小說),對于其他類型的文學敘事則關注不夠。事實上,這一時期的兒童和青少年文學創(chuàng)作在前所未有的工業(yè)革命時代語境下形成了一個具有共同讀者對象、共同價值取向和相似藝術追求的文學共同體,具體包括以"重返童年"為特征的三類童年敘事、女性作家的童話敘事、少年校園敘事、少年歷險敘事。本文致力于從當代中國視閾對這一時期成就斐然、影響深遠的兒童和青少年文學敘事共同體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共時性考察。
[Abstract]:During the Victorian period and before and after ( 1830 - 1914 ) , it is called the golden age of British children ' s literature . However , for a long time , the research on the narrative achievement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is period is more focused on children ' s fantasy narration ( fairy tale novel ) . In fact ,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this period has formed a literary community with common reader object , comm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similar artistic pursuit .
【作者單位】: 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兒童與青少年文學翻譯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兒童和青少年文學敘事研究”(16BWW074)
【分類號】:I561.078
【正文快照】: Centuries of Social Life,1932)根據翔實的史料對一、引言英國兒童圖書創(chuàng)作、出版的整個社會歷史語境及在工業(yè)革命以來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兒童發(fā)展進程,尤其是維多利亞時期兒童幻想文學經和青少年文學異軍突起,發(fā)表的名篇佳作數量之典的出現與英國兒童文學第一個黃金時代之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歐陽文風;呂蕾;;網絡文學的繁榮與文學新變——“網絡與文學變局”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01期
2 陳德志;;影響與焦慮:文學敘事學與音樂敘事學的關系[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3 梁鴻鷹;;我們理應對文學的明天持樂觀態(tài)度[J];黃河文學;2007年03期
4 張世文;;文學的良知[J];西藏文學;2002年05期
5 馬生龍;圖畫敘事與文學敘事[J];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6 張世君;中西文學敘事概念比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7 徐肖楠,施軍;市場化年代的文學何以超越現實[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徐肖楠,施軍;敘事秘密與傳媒霓裳[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9 王岳川;數字化時代的文學前沿探索——評“網絡文學教授論叢”[J];云夢學刊;2005年02期
10 李曉寧;泛政治化文學敘事的文化檢討[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向榮;劉焰;;略論災難文學的敘事策略及其意義[A];“抗震文藝與中國精神”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鄭崇選;;當代消費文化語境下文學敘事的兩種缺陷[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3 孫桂榮;;從“70后”到“80后”:“斷裂”的青春表演?[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6)[C];2010年
4 賀紹俊;雷達;;2008中國文壇回望[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9.1)[C];2009年
5 黃裳裳;;理解“典型環(huán)境”觀念的理性基礎及多元視角[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6 李杰俊;馮雷;;創(chuàng)傷記憶的文學診斷 苦難經驗的精神資源——“創(chuàng)傷記憶與文化表征:文學如何書寫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3.3)[C];2013年
7 楊中舉;;靈韻自由的喪失和文學的蛻變——再論技術對文學的影響[A];東方叢刊(2004年第2輯 總第四十八輯)[C];2004年
8 丁潤生;;叩問人性的貴子街——為《風流貴子街》而序[A];多彩貴州文化及文學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2012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第二分會場暨貴州省中國現當代文學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許明;;作為科學的文藝學是否可能[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陳香;顛覆傳統(tǒng)文學觀 中國大自然文學勃興[N];中華讀書報;2014年
2 李建軍;理想主義與力量的文學[N];文藝報;2010年
3 李建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想主義造就有力量的文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賴大仁;“好文學”的兩大品質[N];光明日報;2011年
5 馬季;網絡文學如何“升級”?[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
6 李俊香;中西文學敘事精神的異同[N];文藝報;2014年
7 本報記者 樹紅霞;當我們談論網絡文學時,我們在談論什么?[N];福建日報;2014年
8 梁鴻鷹;我們應對文學的明天持樂觀態(tài)度[N];文藝報;2006年
9 陳樹義;文學應當塑造什么樣的農民形象[N];山西日報;2009年
10 李建軍;文學因何而偉大[N];文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余婉卉;“學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國文學中的留學生形象[D];武漢大學;2010年
2 金鋼;俄羅斯文化與現代東北文學[D];山東大學;2007年
3 宋紅嶺;能指的漂移—近三十年文學中的“身體”書寫[D];上海大學;2008年
4 項靜;遭遇“西方”-1980年代文學中“現代”故事的幾種敘述方式[D];上海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日丹;文學敘事與人類心靈的建構[D];河北大學;2008年
2 張婷;中西“詩史關系”論之比較[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甘紅幸;十七年女性文學的敘事策略[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4 賽瑞琪;文學敘事在民間信仰語境中的生成、變異與展演形態(tài)[D];復旦大學;2008年
5 高婷;網絡時代的文學[D];蘭州大學;2007年
6 汪智超;文學敘事中身體的變遷[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曄;文學的變局[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笑冰;后現代消費文化中的文學敘事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9 徐鳳;社會轉型期的一種文學敘事[D];蘭州大學;2007年
10 谷瑩;建構“主動進取的自我”[D];河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635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136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