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客家民俗文化詞語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寧都客家民俗文化詞語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寧都客家方言 民俗詞語 民俗文化
【摘要】:寧都地處贛南北部,是舊時贛南古驛道的三叉口,較為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寧都成為早期的客家搖籃,其方言民俗具有一定的特色。本文以漢語方言調(diào)查詞表為藍本,以寧都客家方言民俗詞語為立足點,通過大量的田野調(diào)查及查閱相關(guān)文獻,對寧都客家方言的詞匯系統(tǒng)進行了整理,并從中選取了生育、婚嫁、喪葬等最能反映日常人生禮儀特征以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飲食、歲時節(jié)日、民間游藝等最能反映日常物質(zhì)生活特征的民俗文化詞語,采用描寫和分析的方法來探析其民俗文化內(nèi)涵,盡可能地真實地反映當?shù)孛袼孜幕孪?從而有利于人們了解其民俗風情。通過對寧都客家方言民俗詞語的全面考察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只有部分民俗詞語保留至今,而許多反映當?shù)亓曀椎拿袼自~語已不在人們的生活中使用或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寧都客家方言民俗詞語反映了以下重要的思想內(nèi)容:生育類民俗詞語反映的是人們祈求母子平安、重男輕女的社會心理;婚嫁類民俗詞語反映的是人們承襲古老婚嫁傳統(tǒng)的思想;喪葬類民俗詞語反映的是人們繼承傳統(tǒng)的“中庸和諧”思想,濃厚的宗法、孝道及風水信仰觀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民俗詞語反映的是舊時自然經(jīng)濟生產(chǎn)的重要遺跡;而歲時節(jié)日民俗詞語反映人們對自然神靈的崇拜、祖先靈魂的敬仰以及濃厚的禁忌迷信思想觀念?偠灾,民俗文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既具有穩(wěn)定性又有變異性,而其承載民俗文化的民俗詞語同樣也是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之中的。
【關(guān)鍵詞】:寧都客家方言 民俗詞語 民俗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76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15
- 一、研究對象7
- 二、研究現(xiàn)狀7-11
- (一)民俗的涵義7
- (二)方言與民俗的關(guān)系7-8
- (三)漢語方言與民俗的研究現(xiàn)狀8-10
- (四)寧都客家方言的研究狀況10-11
- 三、研究方法11-12
- 四、研究意義12-13
- 五、民俗詞語材料來源及相關(guān)說明13-15
- 第一章 寧都縣基本概況15-25
- 一、寧都縣人文地理概況15-16
- 二、寧都縣的建置沿革16-17
- 三、寧都客家話的歸屬及使用情況17
- 四、寧都客家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17-21
- 五、寧都客家方言的詞匯特征21-25
- 第二章 從寧都禮儀民俗詞語看其民俗文化25-50
- 一、生育習俗25-31
- (一)孕期26-27
- (二)生產(chǎn)27-28
- (三)喜賀28-30
- (四)小結(jié)30-31
- 二、婚嫁習俗31-41
- (一)婚前31-34
- (二)結(jié)婚34-39
- (三)婚后39-40
- (四)再婚40-41
- (五)小結(jié)41
- 三、喪葬習俗41-50
- (一)死亡的替代語41-42
- (二)喪葬習俗中的儀禮42-49
- (三)小結(jié)49-50
- 第三章 從寧都物質(zhì)生活民俗詞語看其民俗文化50-84
- 一、飲食習俗50-61
- (一)茶類禮俗詞50-53
- (二)酒類禮俗詞53-56
- (三)主食56-60
- (四)食物烹調(diào)技法類詞60-61
- (五)小結(jié)61
- 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習俗61-67
- (一)水稻種植與收藏62-64
- (二)席草種植與加工64-66
- (三)小結(jié)66-67
- 三、歲時節(jié)日習俗67-74
- (一)大年67-69
- (二)“上元節(jié)”及其他歲時節(jié)日習俗69-73
- (三)小結(jié)73-74
- 四、游藝習俗74-84
- (一)民間歌謠74-77
- (二)言麻77-80
- (三)民間游戲娛樂80-82
- (四)小結(jié)82-84
- 第四章 寧都客家民俗詞語民俗文化特點84-92
- 一、反映民俗歷史生活的文化遺跡84-85
- 二、反映生活習慣方式的文化現(xiàn)象85-86
- 三、反映人們社會心理的文化觀念86-92
- (一)尊老敬宗的思想觀念86-87
- (二)趨吉避兇的思想觀念87-88
- (三)鬼神迷信的思想觀念88-90
- (四)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90-91
- (五)外來文化的思想觀念91-92
- 結(jié)語92-93
- 參考文獻93-96
- 附錄96-142
- 致謝142-143
-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14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詹伯慧;;略論漢語方言與地域文化[J];學術(shù)研究;2015年01期
2 肖九根;;贛方言古語詞及其在漢語史研究中的實踐價值[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3 李志強;;民俗研究中的語言學方法[J];民族論壇;2006年08期
4 楊振蘭;民俗詞語探析[J];民俗研究;2004年03期
5 丁全;方言與民俗[J];語文建設;2001年06期
6 曲彥斌;略論語言與民俗的雙向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03期
7 曹志耘;談談方言與地域文化的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03期
8 鄧曉華;客家方言的詞匯特點[J];語言研究;1996年02期
9 ;江西客家概述[J];江西社會科學;1995年02期
10 李如龍;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4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勇波;論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D];山東大學;2013年
2 溫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詞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春紅;泰安方言民俗詞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邢璇;鶴峰方言詞匯與民俗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3 韓春;彭澤方言民俗詞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4 黃小平;田林寧都客家話比較研究[D];廣西大學;2006年
5 董麗娟;民俗語匯初探[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9056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90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