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藝術論文 >

概念整合視角下的英漢習語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30 09:13

  本文關鍵詞:概念整合視角下的英漢習語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習語是一個民族、地域和社會特有的語言。習語是從語言中提煉出來的短語,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具有深邃的歷史背景和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堪稱是語言的核心和精髓。習語體現(xiàn)了民族的智慧,凝結著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經(jīng)驗。習語可以進一步深化我們的生活的認知。隨著語言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關注習語的研究,但他們多數(shù)著眼于習語的語義、語用、文化等角度來研究習語,自從著名語言學家Lakoff和Johnson發(fā)表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以來,認知語言學給習語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舞臺和新視角。隨著習語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研究習語已經(jīng)成為眾多學者嶄新的思路。目前對語言學者從英漢對比的角度來探究習語背后的加工機制的研究確實很少。本文從概念隱喻的視角對英漢習語的定義、分類及特征進行了縱向和橫向的對比。本文主要采用三種研究方法,即分析歸納法、比較法以及文獻研究法。通過對比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英漢習語在語言功能、語言特征、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有一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通過分析歸納、文獻研究,可以更詳實的去闡述英漢習語的來源,其意義的引申及文化側面的關系。盡管英漢習語多方面存在異同,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彼此之間能夠交流,這表明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著互換性、互通性以及可譯性。本文共由七部分組成:第一章簡要介紹了論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的方法、研究假設、論文的結構;第二章文獻綜述。主要從結構主義、功能主義以及心理認知、傳統(tǒng)和多元理論等角度概述了國內(nèi)外習語研究現(xiàn)狀;并對英漢習語對比研究的相關情況進行了闡述。通過文獻綜述的研究發(fā)現(xiàn)以往研究的優(yōu)勢和不足,為本研究論題的提出奠定了基礎。第三章理論基礎。首先介紹概念隱喻理論的由來、特征和分類;隱喻的概念整合機制。其次,對習語的特征、分類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這些為英漢習語的對比分析提供一個理論框架。第四章分別從結構、語義、語用、共性與差異性等方面對英漢習語進行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本章重點舉例英漢兩種語言中大量的習語,通過分析指出了英漢習語表征的意象對應范式;第五章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分析習語語義在四個空間的投射過程,對影響英漢習語語義提取的變量(因素)原因進行概括總結,構建英漢習語語義加工機制;第六章對概念整合視角下英漢習語對應關系的翻譯策略進行探討。第七章結論。從概念隱喻角度進行英漢習語對比研究是一種新方法,是對傳統(tǒng)習語研究的補充。對今后英漢習語學習、英漢習語教學及翻譯等實踐過程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是在概念隱喻視角下對英漢習語進行全面對比分析,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建構出英漢習語語義加工模式。以該模式為參照點進行英漢習語的“語義”加工過程,為英漢習語的使用和理解提供有效的路徑,這是本論文一個新的研究亮點。概念隱喻視角下英漢習語對比研究,不僅會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英漢習語的奧秘,而且能更進一步增加對英漢兩種語言的認識,對習語教學的發(fā)展、習語翻澤策略探討、自然和流暢的進行口語表達是十分必要的,這些研究都是文章的創(chuàng)新點。希望本論文對今后的英漢習語研究和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概念整合 比較研究 英漢習語解碼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36;H313
【目錄】: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8
  • 1.1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13-14
  • 1.2 Methodology of the Present Study14-15
  • 1.3 Hypothesis of the Present Study15-16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6-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25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Idioms at Abroad18-20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Idioms at Home20-22
  • 2.3 Previous Compara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22-23
  • 2.4 Summary23-25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25-40
  • 3.1 Conceptual Metaphor25-32
  • 3.1.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25-27
  • 3.1.2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27-30
  • 3.1.3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30-32
  • 3.2 Defini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32-34
  • 3.3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34-37
  • 3.4 Classifica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37-39
  • 3.4.1Classification of Grammar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English Idioms37
  • 3.4.2 Classification of Structure Relation of Chinese Idioms37-38
  • 3.4.3 Classification of Defini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38-39
  • 3.5 Summary39-40
  • 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40-56
  • 4.1 Structural Comparison40-42
  • 4.2 Semantic Comparison42-43
  • 4.3 Pragmatic Comparison43-46
  • 4.4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ource46-53
  • 4.4.1 Similarities in the Source46-51
  • 4.4.2 Differences in the Source51-53
  • 4.5 The Correspondences in Representing Imag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53-55
  • 4.5.1 Full Correspondence53-54
  • 4.5.2 Partial Correspondence54
  • 4.5.3 Non-Correspondence54-55
  • 4.6 Summary55-56
  • Chapter Five The Construction of Semantic Processing Models for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56-70
  • 5.1 Source Domain (Input Space I) and Target Domain (Input Space II) of English andChinese Idioms57-60
  • 5.2 Generic Spac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60-61
  • 5.3 Semantic Blending Spac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61-66
  • 5.4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Extrac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66-69
  • 5.5 Summary69-70
  • Chapter Six A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Idi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Blending70-75
  • 6.1 Direct Transference Strategy from Source Language to Target Language70-71
  • 6.2 Compensation Strategy for Partial Correspondence71-72
  • 6.3 Language Oriented Strategies for Non-Correspondence..72-73
  • 6.4 Summary73-75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75-78
  • 7.1 Major Findings of Study75-76
  • 7.2 Limit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rther Study76-78
  • Bibliography78-81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81-83
  • Acknowledgements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鄧森;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夏國建;英漢習語對應關系淺析[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3 曾紅明;從文化差異的角度看英漢習語的翻譯[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4 孫正偉;英漢習語的比較與翻譯[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3期

5 戶進菊;論英漢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翻譯[J];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6 唐陸軍;;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李志芳;英漢習語的文化對比和翻譯[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陳新顏;英漢習語對比[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7期

9 吳潯生;淺談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九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10 曹萌;英漢習語的特點及其翻譯[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衛(wèi)國;;論英漢習語的分類與翻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王保云;;通過英漢習語看中西文化差異[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王惠;;英漢習語文化特征差異對比淺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惠;;英漢習語文化差異對比淺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艷娥;;論英漢習語對譯中的形象呼應、錯位與空缺[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6 林文才;;英漢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差異[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吳克炎;;英漢習語的文化誤讀探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朱曉琴;;英漢語中植物喻義的對比與習語中植物的翻譯[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吳克炎;;英漢習語喻體選擇制約因素探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曾曉光;;論英漢習語詞典中詞條義項和釋例漢譯的關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東北大學研究生院 李楊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語言學院 王民華;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技巧[N];山西青年報;2014年

2 順平職教中心 李文娣;英漢習語與民族文化特征[N];學知報;2011年

3 上饒縣第六中學 李蘭;英漢習語文化差異及翻譯方法[N];上饒日報;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楊;基于社會與文化視角的英漢習語對比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2 周爾納;概念整合視角下的英漢習語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年

3 蘭飛飛;英漢習語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4 王梅;從英漢習語看英漢文化的異同[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5 諶桂君;論英漢習語互譯的信度及其對教學的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陶三琴;[D];蘇州大學;2002年

7 王欣欣;英漢習語文化對比與翻譯研究[D];廣西大學;2008年

8 蘇科;英漢習語的認知語言學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9 馬迎春;文化翻譯視角下的英漢習語互譯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于潔;英漢習語及其互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關鍵詞:概念整合視角下的英漢習語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684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40684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cb2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