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手”族詞的認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7-27 13:12
本文采用共時比較和歷時比較研究方法,以漢語“手”族詞為研究對象,就普通話、方言、古漢語中“手”族詞存在的多種語義現(xiàn)象進行分門別類的歸納,使紛繁復雜的“手”族詞形成語義比較的體系,為其語義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描寫提供一個理論的視角,進而在認知語言學理論指導下用理念化認知模式對“手”族詞的理據(jù)所在給以概括的解釋說明。通過描寫、比較分析語言事實和現(xiàn)象,我們能發(fā)現(xiàn)普通話、方言、古漢語中“手”族詞語義分配的相似之處與不平衡之處。其相似之處說明其語義同出一源,即保留了古義。而普通話與方言的不平衡分配反應的差異體現(xiàn)了普通話作為共同語對方言的滲透,普通話與古漢語的不平衡分配、方言與古漢語的不平衡分配反應的差異說明普通話、方言保留了部分古義,并在古義的基礎上各自發(fā)展演化。通過對認知理據(jù)的分析,我們不但可以從人們的認知理解和聯(lián)想習慣方面解釋形成相同語義的根本原因,從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因素說明產生不平衡差異的根本原因,而且認識到隱喻、轉喻、意象圖式模式在“手”族詞語義生成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了解語義產生隱含的規(guī)則,加深對詞語的內在聯(lián)系的理解,進而對詞語的理據(jù)所在做出恰當?shù)慕忉。由于材料和本人研究水平有?本文...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相關研究現(xiàn)狀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語料來源
1.4 研究目標和意義
第2章 普通話、方言、古漢語“手”族詞的語義分配對比分析
2.1 普通話、方言、古漢語“手”族詞語義分配相似之處
2.2 普通話、方言、古漢語“手”族詞語義分配不平衡之處
2.3 對比分析結論
第3章 漢語“手”族詞的認知理據(jù)探究
3.1 “手”對具體域的投射
3.2 “手”對抽象域的投射
3.3 “手”對空間域的投射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漢語人體器官名詞的隱喻研究[J]. 張少姿.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4)
[2]意象圖式在轉喻概念相互作用模式中的認知分析[J]. 李麗君.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3]意象圖式理論[J]. 李福印.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7(01)
[4]轉喻的認知解釋[J]. 董成如.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02)
[5]轉喻的認知語用闡釋[J]. 李勇忠. 外國語言文學. 2003(04)
[6]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J]. 盧衛(wèi)中. 外語教學. 2003(06)
[7]隱喻映射的本質特征[J]. 劉正光. 外語學刊. 2003(03)
[8]論人體詞語的文化意蘊[J]. 李樹新. 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05)
[9]論轉喻與隱喻的連續(xù)體關系[J]. 劉正光. 現(xiàn)代外語. 2002(01)
[10]語義范疇與詞義演變的認知機制[J]. 趙艷芳,周紅. 鄭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4)
博士論文
[1]漢語方言詞匯語義比較研究[D]. 趙紅梅.山東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詞義理據(jù)和隱喻分析[D]. 金國旗.華東師范大學 2007
[2]轉喻的認知語用分析[D]. 王笑菊.黑龍江大學 2005
[3]人體詞的認知研究[D]. 胡純.湖南師范大學 2004
[4]漢語方言義位比較研究[D]. 解海江.華中師范大學 2000
本文編號:3665520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相關研究現(xiàn)狀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語料來源
1.4 研究目標和意義
第2章 普通話、方言、古漢語“手”族詞的語義分配對比分析
2.1 普通話、方言、古漢語“手”族詞語義分配相似之處
2.2 普通話、方言、古漢語“手”族詞語義分配不平衡之處
2.3 對比分析結論
第3章 漢語“手”族詞的認知理據(jù)探究
3.1 “手”對具體域的投射
3.2 “手”對抽象域的投射
3.3 “手”對空間域的投射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漢語人體器官名詞的隱喻研究[J]. 張少姿.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4)
[2]意象圖式在轉喻概念相互作用模式中的認知分析[J]. 李麗君.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3]意象圖式理論[J]. 李福印.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7(01)
[4]轉喻的認知解釋[J]. 董成如.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02)
[5]轉喻的認知語用闡釋[J]. 李勇忠. 外國語言文學. 2003(04)
[6]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J]. 盧衛(wèi)中. 外語教學. 2003(06)
[7]隱喻映射的本質特征[J]. 劉正光. 外語學刊. 2003(03)
[8]論人體詞語的文化意蘊[J]. 李樹新. 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05)
[9]論轉喻與隱喻的連續(xù)體關系[J]. 劉正光. 現(xiàn)代外語. 2002(01)
[10]語義范疇與詞義演變的認知機制[J]. 趙艷芳,周紅. 鄭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4)
博士論文
[1]漢語方言詞匯語義比較研究[D]. 趙紅梅.山東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詞義理據(jù)和隱喻分析[D]. 金國旗.華東師范大學 2007
[2]轉喻的認知語用分析[D]. 王笑菊.黑龍江大學 2005
[3]人體詞的認知研究[D]. 胡純.湖南師范大學 2004
[4]漢語方言義位比較研究[D]. 解海江.華中師范大學 2000
本文編號:36655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66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