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語詞匯五十年發(fā)展變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12 10:08
本研究是基于語言的社會功能和語言對社會的依賴性,通過對新加坡華語詞匯使用的研究,探索新加坡華語近五十年的發(fā)展變化。研究采用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通過廣泛地收集新加坡近50年的華語書面語語料來建設新加坡華語語料庫,運用定量統(tǒng)計分析法,深入的追溯新加坡華語詞匯的發(fā)展變化。研究按三個歷史階段將五十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新加坡建國前,簡稱“早期”。第二個階段為新加坡建國后與中國建交前,簡稱“中期”。第三個階段為新加坡建國后與中國建交后,簡稱“后期”。研究按這三個歷史階段側重分析新加坡華語詞匯的發(fā)展概況,并探討新加坡華語詞匯的發(fā)展變化類型,主要包括來源變化、形式變化、詞義變化以及詞語的消亡這四大方面。此外,研究也從詞匯來源的角度探討詞匯發(fā)展與社會文化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的新加坡華語詞匯帶有較濃厚的文言文色彩,中期則出現(xiàn)了文白參半的現(xiàn)象,而到了后期則轉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在來源的變化方面,新加坡華語詞匯包括了傳承詞語,外來詞語以及本土自創(chuàng)的新詞語。這些外來詞語主要借自漢語方言、英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研究發(fā)現(xiàn)新加坡華語的新造詞和借詞大部分都屬于偏正式構成的復合式合成詞,雖然當中也有以并列式、附加式...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3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義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范圍
1.2.2 語料來源
1.2.3 語料庫的規(guī)模與內容
1.2.4 技術路線
1.3 重要術語界定
1.3.1 新加坡華語
1.3.2 詞匯
1.3.3 基本詞匯
1.3.4 一般詞匯
1.3.5 借用詞語
1.3.6 新加坡華語特有詞語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新加坡華語研究
2.1.1 新加坡華語的性質
2.1.2 新加坡華語的特點
2.1.3 華語與社會文化關系
2.2 語料庫研究
2.2.1 國外英語語料庫
2.2.2 中國漢語語料庫
2.2.3 臺灣國語語料庫
2.2.4 中文五地區(qū)共時語料庫
2.2.5 新加坡華語語料庫
2.3 小結
第三章 新加坡華語詞匯發(fā)展概況
3.1 新加坡華語詞匯發(fā)展的分期
3.2 早期華語詞匯發(fā)展概況(1960-1965)
3.3 中期華語詞匯發(fā)展概況(1966-1990)
3.4 后期華語詞匯發(fā)展概況(1990-2009)
3.5 小結
第四章 新加坡華語詞匯發(fā)展變化類型
4.1 來源的變化
4.1.1 傳承詞語
4.1.2 借用詞語
4.1.3 新造詞語
4.1.4 小結
4.2 形式的變化
4.2.1 結構的變化
4.2.2 語序的變化
4.2.3 語素的變化
4.3 詞義的變化
4.3.1 義項的增減
4.3.2 詞義外延的變化
4.3.3 詞義內涵的變化
4.3.5 小結
4.4 詞語的消亡
4.5 全章總結
第五章 從詞匯的來源看詞匯發(fā)展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5.1 新造詞語和新文化的發(fā)展
5.1.1 新的物質文化
5.1.2 新的智能文化
5.1.3 新的制度文化
5.1.4 新的精神文化
5.2 英語借詞和東西文化交流
5.2.1 物質文化的交流
5.2.2 智能文化的交流
5.2.3 精神文化的交流
5.3 國內其他民族語言借詞與民族交融
5.3.1 物質文化的交融
5.3.2 精神文化的交融
5.3.3 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交融
5.3.4 飲食文化的交融
5.4 漢語方言借詞和地域文化的傳承
5.4.1 物質文化的傳承
5.4.2 精神文化的傳承
5.5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語料來源
在校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關于華文教學當?shù)鼗娜舾蓡栴}[J]. 郭熙. 世界漢語教學. 2008(02)
[2]新加坡華語使用中源方言的潛性影響[J]. 邢福義. 方言. 2005(02)
[3]海外華人社會中漢語(華語)教學的若干問題——以新加坡為例[J]. 郭熙. 世界漢語教學. 2004(03)
[4]新加坡華語變異概說[J]. 周清海. 中國語文. 2002(06)
[5]語料庫建設中概率抽樣方法的應用[J]. 李德俊,曹軍. 外語研究. 2001(02)
博士論文
[1]新加坡華語詞語研究[D]. 陳琪.復旦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新加坡華語特色詞語考察[D]. 許迎春.暨南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536480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3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義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范圍
1.2.2 語料來源
1.2.3 語料庫的規(guī)模與內容
1.2.4 技術路線
1.3 重要術語界定
1.3.1 新加坡華語
1.3.2 詞匯
1.3.3 基本詞匯
1.3.4 一般詞匯
1.3.5 借用詞語
1.3.6 新加坡華語特有詞語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新加坡華語研究
2.1.1 新加坡華語的性質
2.1.2 新加坡華語的特點
2.1.3 華語與社會文化關系
2.2 語料庫研究
2.2.1 國外英語語料庫
2.2.2 中國漢語語料庫
2.2.3 臺灣國語語料庫
2.2.4 中文五地區(qū)共時語料庫
2.2.5 新加坡華語語料庫
2.3 小結
第三章 新加坡華語詞匯發(fā)展概況
3.1 新加坡華語詞匯發(fā)展的分期
3.2 早期華語詞匯發(fā)展概況(1960-1965)
3.3 中期華語詞匯發(fā)展概況(1966-1990)
3.4 后期華語詞匯發(fā)展概況(1990-2009)
3.5 小結
第四章 新加坡華語詞匯發(fā)展變化類型
4.1 來源的變化
4.1.1 傳承詞語
4.1.2 借用詞語
4.1.3 新造詞語
4.1.4 小結
4.2 形式的變化
4.2.1 結構的變化
4.2.2 語序的變化
4.2.3 語素的變化
4.3 詞義的變化
4.3.1 義項的增減
4.3.2 詞義外延的變化
4.3.3 詞義內涵的變化
4.3.5 小結
4.4 詞語的消亡
4.5 全章總結
第五章 從詞匯的來源看詞匯發(fā)展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5.1 新造詞語和新文化的發(fā)展
5.1.1 新的物質文化
5.1.2 新的智能文化
5.1.3 新的制度文化
5.1.4 新的精神文化
5.2 英語借詞和東西文化交流
5.2.1 物質文化的交流
5.2.2 智能文化的交流
5.2.3 精神文化的交流
5.3 國內其他民族語言借詞與民族交融
5.3.1 物質文化的交融
5.3.2 精神文化的交融
5.3.3 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交融
5.3.4 飲食文化的交融
5.4 漢語方言借詞和地域文化的傳承
5.4.1 物質文化的傳承
5.4.2 精神文化的傳承
5.5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語料來源
在校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關于華文教學當?shù)鼗娜舾蓡栴}[J]. 郭熙. 世界漢語教學. 2008(02)
[2]新加坡華語使用中源方言的潛性影響[J]. 邢福義. 方言. 2005(02)
[3]海外華人社會中漢語(華語)教學的若干問題——以新加坡為例[J]. 郭熙. 世界漢語教學. 2004(03)
[4]新加坡華語變異概說[J]. 周清海. 中國語文. 2002(06)
[5]語料庫建設中概率抽樣方法的應用[J]. 李德俊,曹軍. 外語研究. 2001(02)
博士論文
[1]新加坡華語詞語研究[D]. 陳琪.復旦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新加坡華語特色詞語考察[D]. 許迎春.暨南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5364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53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