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介詞“對”的偏誤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8-18 12:48
就漢語教學而言,介詞既是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因為介詞的語法意義復雜抽象,且虛化程度不一(部分尚帶有動詞性),用法又極為靈活。盡管對母語者而言,自然言語環(huán)境下掌握介詞的用法不成問題,但對于外國的留學生來說(尤其是母語與漢語差異較大的),要真正做到熟練掌握運用各類介詞并非易事。?介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效果不甚理想,除了自身繁難的因素外,教學研究薄弱這一點不容忽視。介詞整體教學研究的成果較少自不待言,即使是個案研究也不多見。我們選取高頻介詞“對”(《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列為甲級詞)在習得過程中產(chǎn)生的偏誤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典型的個案分析,探討提高介詞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文章在梳理已有成果的基礎(chǔ)上,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方面對介詞“對”進行了全面的描寫。結(jié)合偏誤分析理論、中介語理論,對我們從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檢索到的400條有效語料進行了類型劃分。將之歸納為混用、遺漏、冗余、錯序、復合等五類,并針對權(quán)重較高的混用偏誤進行了次類劃分(與“對于、關(guān)于、跟”混用等),詳細統(tǒng)計了每一種類型的權(quán)重。以此作為參照,審視語言的內(nèi)外部因素,深入討論偏誤形成的原因。進而對...
【文章來源】:安陽師范學院河南省
【文章頁數(shù)】:4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緣由及意義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本體研究
1.2.2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1.3 理論基礎(chǔ)
1.3.1 偏誤分析理論
1.3.2 中介語理論
1.4 研究方法和語料來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語料來源
第二章 介詞“對”的句法、語義和語用分析
2.1 語義功能
2.2 句法功能
2.2.1 “對+X”作狀語
2.2.2 “對+X”作定語
2.3 語用功能
第三章 介詞“對”的偏誤類型
3.1 混用
3.1.1 與“關(guān)于、對于”混用
3.1.2 與“給”混用
3.1.3 與“向”混用
3.1.4 與“在”混用
3.1.5 與“跟”混用
3.2 冗余
3.3 遺漏
3.4 錯序
3.5 復合偏誤
第四章 介詞“對”偏誤產(chǎn)生的原因及對策
4.1 偏誤原因
4.1.1 母語負遷移
4.1.2 目的語知識的泛化
4.1.3 語法規(guī)則的復雜性
4.1.4 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
4.1.5 學生學習態(tài)度
4.2 對策
4.2.1 加強教學中的對比
4.2.2 加強教學環(huán)境的研究
4.2.3 加強學生學習能力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介詞“對”的偏誤分析[J]. 張思婷.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1(10)
[2]介詞“對”不同義項的中介語使用情況考察[J]. 周文華. 華文教學與研究. 2011(01)
[3]日本留學生使用介詞“對”的有關(guān)偏誤分析[J]. 林柱.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8(04)
[4]母語為英語的學生使用漢語介詞“對”的偏誤分析[J]. 白荃,岑玉珍. 語言文字應用. 2007(02)
[5]試探介詞“對”的語法化過程[J]. 周芍,邵敬敏. 語文研究. 2006(01)
[6]歐美學生漢語介詞習得的特點及偏誤分析[J]. 崔希亮. 世界漢語教學. 2005(03)
[7]現(xiàn)代漢語介詞的語用功能分析[J]. 陳昌來.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2)
[8]介詞“對”與“向”之異同[J]. 周曉林. 漢字文化. 2001(02)
[9]介詞“對”的意義和用法考察[J]. 李琳瑩.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4)
[10]對韓漢語教學中的介詞教學[J]. 韓容洙. 漢語學習. 1998(06)
博士論文
[1]漢語常用介詞的認知和功能研究[D]. 彭飛.南開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對”、“對于”、“關(guān)于”使用偏誤分析[D]. 李彤.陜西師范大學 2016
[2]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介詞“對”的習得研究[D]. 周魏薇.復旦大學 2013
[3]漢語常用對象類介詞的分析與教學[D]. 何薇.蘇州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349917
【文章來源】:安陽師范學院河南省
【文章頁數(shù)】:4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緣由及意義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本體研究
1.2.2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1.3 理論基礎(chǔ)
1.3.1 偏誤分析理論
1.3.2 中介語理論
1.4 研究方法和語料來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語料來源
第二章 介詞“對”的句法、語義和語用分析
2.1 語義功能
2.2 句法功能
2.2.1 “對+X”作狀語
2.2.2 “對+X”作定語
2.3 語用功能
第三章 介詞“對”的偏誤類型
3.1 混用
3.1.1 與“關(guān)于、對于”混用
3.1.2 與“給”混用
3.1.3 與“向”混用
3.1.4 與“在”混用
3.1.5 與“跟”混用
3.2 冗余
3.3 遺漏
3.4 錯序
3.5 復合偏誤
第四章 介詞“對”偏誤產(chǎn)生的原因及對策
4.1 偏誤原因
4.1.1 母語負遷移
4.1.2 目的語知識的泛化
4.1.3 語法規(guī)則的復雜性
4.1.4 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
4.1.5 學生學習態(tài)度
4.2 對策
4.2.1 加強教學中的對比
4.2.2 加強教學環(huán)境的研究
4.2.3 加強學生學習能力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介詞“對”的偏誤分析[J]. 張思婷.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1(10)
[2]介詞“對”不同義項的中介語使用情況考察[J]. 周文華. 華文教學與研究. 2011(01)
[3]日本留學生使用介詞“對”的有關(guān)偏誤分析[J]. 林柱.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8(04)
[4]母語為英語的學生使用漢語介詞“對”的偏誤分析[J]. 白荃,岑玉珍. 語言文字應用. 2007(02)
[5]試探介詞“對”的語法化過程[J]. 周芍,邵敬敏. 語文研究. 2006(01)
[6]歐美學生漢語介詞習得的特點及偏誤分析[J]. 崔希亮. 世界漢語教學. 2005(03)
[7]現(xiàn)代漢語介詞的語用功能分析[J]. 陳昌來.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2)
[8]介詞“對”與“向”之異同[J]. 周曉林. 漢字文化. 2001(02)
[9]介詞“對”的意義和用法考察[J]. 李琳瑩.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4)
[10]對韓漢語教學中的介詞教學[J]. 韓容洙. 漢語學習. 1998(06)
博士論文
[1]漢語常用介詞的認知和功能研究[D]. 彭飛.南開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對”、“對于”、“關(guān)于”使用偏誤分析[D]. 李彤.陜西師范大學 2016
[2]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介詞“對”的習得研究[D]. 周魏薇.復旦大學 2013
[3]漢語常用對象類介詞的分析與教學[D]. 何薇.蘇州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3499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349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