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基本顏色詞跨范疇現(xiàn)象對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08 18:34
本文采用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做為理論框架,采用對比研究方法;內省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及系統(tǒng)與語篇相互參照的觀察方法,考察分析了英漢基本顏色詞跨范疇現(xiàn)象。通過對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和北京大學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CCL)的對比分析所得出的結論,漢語基本顏色詞的轉類度(動化)和轉級度均要高于英語基本顏色詞的轉類度和轉級度,這一研究結果通過自建語料庫得到了進一步驗證。在兩個大型語料庫中,英漢基本顏色詞有三組詞轉類度和轉級度較高,它們分別是“red”(紅),“white”(白)和“black”(黑),這三組詞都位于人類對顏色普遍認知系統(tǒng)里的前三位,我們認為典型的基本顏色詞最易轉類和轉級,但因歷史,文化及認知等方面的不同,它們跨語法范疇的順序有別。在COCA語料庫中,有個異常現(xiàn)象是英語基本顏色詞“brown”排在基本顏色詞動化的第一位;而在CCL語料庫中,漢語基本顏色詞“褐”卻無動化實例顯現(xiàn)。在CCL語料庫中,漢語基本顏色詞“紅”排在漢語基本顏色詞動化的第一位。英漢基本顏色詞動化高頻詞呈現(xiàn)不對稱現(xiàn)象。英漢基本顏色詞出現(xiàn)轉類頻率差異的原因之一是是英語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之間小有交...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3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圖示清單
表格清單
縮略詞清單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問題
1.3 選題的意義
1.4 論文的結構
第二章顏色詞研究文獻綜述
2.1 國外對顏色詞的研究
2.2 國內對顏色詞的研究
2.3 小結
第三章 理論基礎
3.1 認知語義觀
3.2 功能句法觀
3.3 語言系統(tǒng)與語篇互補觀
3.4 范疇與跨范疇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對比分析法
4.2 內省與實證結合的研究方法
4.3 系統(tǒng)與實例相互參照的觀察方法
4.4 語料的收集
4.4.1 大型語料庫:COCA 語料庫和 CCL 語料庫
4.4.2 自建小型語料庫
4.4.3 部分內省語料和詞典語料
4.5 分析工具
第五章 英漢基本顏色詞跨語法范疇的對比
5.1 英漢基本顏色詞轉類的對比
5.1.1 英漢基本顏色詞形化對比
5.1.2 英漢基本顏色詞動化
5.2 英漢基本顏色詞轉級對比
5.2.1 英語基本顏色詞轉級
5.2.2 漢語基本顏色詞轉級
5.3 小結
第六章 英漢基本顏色詞跨語法范疇的差異性分析
6.1 頻率差異因素分析
6.2 高頻詞不對應因素分析
6.3 小結
第七章英漢基本顏色詞跨語義范疇對比
7.1 英漢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屬性遷移
7.1.1 英語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屬性遷移
7.1.2 漢語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屬性遷移
7.1.3 英漢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屬性遷移的同與異
7.2 英漢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過程遷移
7.2.1 英語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過程遷移
7.2.2 漢語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過程遷移
7.2.3 英漢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過程遷移的同與異
7.3 英漢基本顏色隱喻中的因果關系遷移
7.3.1 英語基本顏色隱喻中的因果關系遷移
7.3.2 漢語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因果關系遷移
7.3.3 英漢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因果關系遷移的同與異
7.4 英漢高頻詞跨語義范疇遷移對比
7.4.1 英語高頻詞“brown”的跨語義范疇遷移
7.4.2 漢語高頻詞“紅”的跨語義范疇遷移
7.4.3 英漢高頻詞跨語義范疇的同與異
7.5 小結
第八章 結論
8.1 研究結果概述
8.2 本研究創(chuàng)新之處
8.3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1 英漢語料庫基本顏色詞實例
附錄1.1 大型語料庫:COCA 語料庫基本顏色詞跨范疇實例
附錄1.2 大型語料庫:CCL 語料庫基本顏色詞跨范疇實例
附錄1.3 自建語料庫基本顏色詞跨范疇實例
附錄2 作者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期間的科研項目一覽
附錄3 作者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期間學術論文一覽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語法研究的功能和認知視角[J]. 曲英梅,楊忠.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3)
[2]語法隱喻的語義關系與轉級向度研究[J]. 林正軍,楊忠.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0(06)
[3]語篇分析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建構[J]. 黃國文.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0(05)
[4]主客主多重互動理解[J]. 王寅. 哲學動態(tài). 2009(10)
[5]對比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與新思考——第五屆國際對比語言學大會述評[J]. 許余龍.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9(04)
[6]英漢比較研究面臨的新形勢與我們的對策[J]. 潘文國.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09(02)
[7]我看漢語的詞類[J]. 沈家煊. 語言科學. 2009(01)
[8]英漢語義認知基礎對比研究的框架[J]. 楊忠.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8(11)
[9]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英語教學與研究的良好平臺[J]. 汪興富,Mark Davies,劉國輝. 外語電化教學. 2008(05)
[10]心理學研究演變中的內省方法及意義[J]. 趙萬祥,肖丹.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2007(11)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顏色詞運用研究[D]. 金福年.復旦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18979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3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圖示清單
表格清單
縮略詞清單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問題
1.3 選題的意義
1.4 論文的結構
第二章顏色詞研究文獻綜述
2.1 國外對顏色詞的研究
2.2 國內對顏色詞的研究
2.3 小結
第三章 理論基礎
3.1 認知語義觀
3.2 功能句法觀
3.3 語言系統(tǒng)與語篇互補觀
3.4 范疇與跨范疇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對比分析法
4.2 內省與實證結合的研究方法
4.3 系統(tǒng)與實例相互參照的觀察方法
4.4 語料的收集
4.4.1 大型語料庫:COCA 語料庫和 CCL 語料庫
4.4.2 自建小型語料庫
4.4.3 部分內省語料和詞典語料
4.5 分析工具
第五章 英漢基本顏色詞跨語法范疇的對比
5.1 英漢基本顏色詞轉類的對比
5.1.1 英漢基本顏色詞形化對比
5.1.2 英漢基本顏色詞動化
5.2 英漢基本顏色詞轉級對比
5.2.1 英語基本顏色詞轉級
5.2.2 漢語基本顏色詞轉級
5.3 小結
第六章 英漢基本顏色詞跨語法范疇的差異性分析
6.1 頻率差異因素分析
6.2 高頻詞不對應因素分析
6.3 小結
第七章英漢基本顏色詞跨語義范疇對比
7.1 英漢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屬性遷移
7.1.1 英語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屬性遷移
7.1.2 漢語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屬性遷移
7.1.3 英漢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屬性遷移的同與異
7.2 英漢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過程遷移
7.2.1 英語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過程遷移
7.2.2 漢語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過程遷移
7.2.3 英漢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過程遷移的同與異
7.3 英漢基本顏色隱喻中的因果關系遷移
7.3.1 英語基本顏色隱喻中的因果關系遷移
7.3.2 漢語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因果關系遷移
7.3.3 英漢基本顏色詞隱喻中的因果關系遷移的同與異
7.4 英漢高頻詞跨語義范疇遷移對比
7.4.1 英語高頻詞“brown”的跨語義范疇遷移
7.4.2 漢語高頻詞“紅”的跨語義范疇遷移
7.4.3 英漢高頻詞跨語義范疇的同與異
7.5 小結
第八章 結論
8.1 研究結果概述
8.2 本研究創(chuàng)新之處
8.3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1 英漢語料庫基本顏色詞實例
附錄1.1 大型語料庫:COCA 語料庫基本顏色詞跨范疇實例
附錄1.2 大型語料庫:CCL 語料庫基本顏色詞跨范疇實例
附錄1.3 自建語料庫基本顏色詞跨范疇實例
附錄2 作者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期間的科研項目一覽
附錄3 作者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期間學術論文一覽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語法研究的功能和認知視角[J]. 曲英梅,楊忠.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3)
[2]語法隱喻的語義關系與轉級向度研究[J]. 林正軍,楊忠.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0(06)
[3]語篇分析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建構[J]. 黃國文.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0(05)
[4]主客主多重互動理解[J]. 王寅. 哲學動態(tài). 2009(10)
[5]對比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與新思考——第五屆國際對比語言學大會述評[J]. 許余龍.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9(04)
[6]英漢比較研究面臨的新形勢與我們的對策[J]. 潘文國.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09(02)
[7]我看漢語的詞類[J]. 沈家煊. 語言科學. 2009(01)
[8]英漢語義認知基礎對比研究的框架[J]. 楊忠.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8(11)
[9]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英語教學與研究的良好平臺[J]. 汪興富,Mark Davies,劉國輝. 外語電化教學. 2008(05)
[10]心理學研究演變中的內省方法及意義[J]. 趙萬祥,肖丹.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2007(11)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顏色詞運用研究[D]. 金福年.復旦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189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21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