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正反一體”現(xiàn)象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30 00:33
矛盾具有普遍性,語言中也不例外。漢語中,像詞語“上下”的兩個語素義之間,短語“真實的謊言”的兩個語詞義之間,甚至像“借”具有“借入”和“借出”兩個義項之間,都是相反的,但是卻能共存于漢語的同一個語言單位(詞語、短語和句子)中。這正是我們所要探討的漢語中存在的“正反一體”現(xiàn)象!罢匆惑w”是在同一個漢語語言單位(詞語、短語和句子)內(nèi),由意義上相對或相反的兩個義項、兩個語素或兩個詞語的聚合或組合所構(gòu)成的語言現(xiàn)象。無論是詞、短語還是句子,這些語言單位都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種具有統(tǒng)一整體性的語言單位的外部卻有著明顯的矛盾現(xiàn)象。這些“正反一體”的矛盾現(xiàn)象都有哪些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每一類表現(xiàn)形式又有哪些類型,如何消解“正反一體”現(xiàn)象中的“正反”矛盾,以及這種矛盾現(xiàn)象是如何產(chǎn)生的等問題是文章所要探討的主要內(nèi)容。近年來“正反一體”的研究,多是就某一個現(xiàn)象,例如反訓(xùn)、反語或反義復(fù)合詞等進行縱深探討,是此現(xiàn)象的局部研究,也就是說近年來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微觀的個體的研究上。對宏觀的整體的探討尚未涉及,這是“正反”組合研究的一個不足之處,文章所探討的“正反一體”現(xiàn)象,不僅繼續(xù)研究局部現(xiàn)象,而且嘗試從整體上探討這類...
【文章來源】:廣西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研究現(xiàn)狀
1.1 "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基本界定
1.2 "正反一體"現(xiàn)象研究概述
1.2.1 正反義同詞研究
1.2.1.1 正反義同詞的爭議
1.2.1.2 正反義同詞的類型
1.2.1.3 正反義同詞的成因
1.2.1.4 正反義同詞的解釋理論
1.2.1.5 正反義同詞研究中的不足
1.2.2 正反語素同詞研究
1.2.2.1 反義復(fù)合詞的研究
1.2.2.2 反義復(fù)合詞研究的不足
1.2.3 正反義同句研究
1.2.3.1 正反義同句的分類
1.2.3.2 正反義同句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2.4 正反詞語組合研究
1.2.4.1 矛盾修辭格的界定
1.2.4.2 關(guān)于矛盾修辭格的分類
1.2.4.3 矛盾辭格的語義研究
1.2.4.4 矛盾辭格研究的不足
1.2.4.5 舛互研究
1.2.4.6 舛互研究的問題
1.3 研究范圍及方法
1.3.1 研究范圍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語詞類的"正反一體"現(xiàn)象
2.1 聚合層"正反一體"現(xiàn)象:正反義同詞
2.1.1 正反義同詞的類型
2.1.1.1 正反同詞、施授同詞和美惡同詞
2.1.1.2 內(nèi)含同詞、引申同詞和假借同詞
2.1.2 正反義位的選擇
2.2 組合層"正反一體"現(xiàn)象:正反語素同詞
2.2.1 正反語素同詞的類型
2.2.1.1 極性對立、互補對立和異向關(guān)系
2.2.1.2 累加型、偏義型和指它型
2.2.1.3 正反語素同詞組成的四字格
2.2.2 正反語素同詞的結(jié)構(gòu)特點
2.2.2.1 語義構(gòu)成
2.2.2.2 語法關(guān)系
2.2.2.3 語用特點
2.2.2.4 正反語素同詞的詞序理據(jù)
2.3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語句類的"正反一體"現(xiàn)象
3.1 聚合層"正反一體"現(xiàn)象:正反義同句
3.1.1 正反義同句的類型
3.1.1.1 褒詞貶用和貶詞褒用
3.1.1.2 直接表達型和附著符號型
3.1.1.3 詞語的反義和句子的反義
3.1.1.4 言辭的反諷和場景的反諷
3.1.2 正反義同句中矛盾的共存
3.2 組合層"正反一體"現(xiàn)象:正反詞語組合
3.2.1 正反詞語組合的類型
3.2.1.1 兩字組合與兩字以上組合
3.2.1.2 有否定詞組合與無否定詞組合
3.2.1.3 短語組合與句子組合
3.2.1.4 修辭格
3.2.2 正反詞語組合的特點
3.2.2.1 語流義變
3.2.2.2 語義類型
3.2.2.3 整體特點
3.2.3 正反詞語組合中矛盾的消解
3.3 本章小結(jié)
第四章 "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成因探討
4.1 語詞類"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成因探析
4.1.1 正反義同詞的成因
4.1.1.1 中國文化的對偶思想
4.1.1.2 詞語假借
4.1.1.3 詞義引申
4.1.1.4 因訛誤形成的正反義同詞
4.1.1.5 語法原因
4.1.1.6 語音的演變
4.1.1.7 泛指和特指
4.1.2 正反語素同詞的成因
4.1.2.1 詞語的雙音節(jié)化
4.1.2.2 辯證和諧的思想文化
4.1.2.3 語用實效
4.1.3 語詞類"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整體認識
4.1.3.1 陰陽耦合與和諧對立的思想文化
4.1.3.2 相異性聯(lián)想的認知方式
4.1.3.3 語言系統(tǒng)論
4.1.3.4 本章小結(jié)
4.2 語句類"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成因探析
4.2.1 反語使用的原因
4.2.2 正反詞語組合的成因
4.2.2.1 客觀世界矛盾的普遍性
4.2.2.2 主觀世界矛盾的復(fù)雜性
4.2.2.3 "逆向"的思維方式
4.2.2.4 語用效果
4.2.3 語句類"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整體認識
4.2.3.1 語義凸顯
4.2.3.2 言語整體論
4.3 本章小結(jié)
第五章 結(jié)語
5.1 本文研究的結(jié)論及前景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對話語標記的重新認識[J]. 李心釋,姜永琢. 漢語學習. 2008(06)
[2]反義連文詞語初探[J]. 蘭玉英.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S3)
[3]反訓(xùn)例說[J]. 張濟生.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1998(02)
[4]談“臭”的音義變化[J]. 楊潤陸. 語文建設(shè). 1996(08)
[5]共時平面上的反義同詞[J]. 楊明. 山東外語教學. 1995(04)
[6]“落英”的真義是什么[J]. 黃武強. 廣西師院學報. 1995(03)
[7]反訓(xùn)成因論[J]. 段家旺. 郴州師專學報(綜合版). 1994(01)
[8]試論反訓(xùn)中的辯證法[J]. 羅少卿.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2(02)
[9]漢語義位演變中擴大縮小轉(zhuǎn)移的模式[J]. 賈彥德. 語文研究. 1990(03)
[10]反義詞劃界淺探[J]. 廣達,林玉. 陰山學刊. 1990(02)
碩士論文
[1]反義語素合成詞研究[D]. 王冠.東北師范大學 2006
[2]反義相成詞探究[D]. 郭奕晶.山東師范大學 2000
本文編號:3007893
【文章來源】:廣西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研究現(xiàn)狀
1.1 "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基本界定
1.2 "正反一體"現(xiàn)象研究概述
1.2.1 正反義同詞研究
1.2.1.1 正反義同詞的爭議
1.2.1.2 正反義同詞的類型
1.2.1.3 正反義同詞的成因
1.2.1.4 正反義同詞的解釋理論
1.2.1.5 正反義同詞研究中的不足
1.2.2 正反語素同詞研究
1.2.2.1 反義復(fù)合詞的研究
1.2.2.2 反義復(fù)合詞研究的不足
1.2.3 正反義同句研究
1.2.3.1 正反義同句的分類
1.2.3.2 正反義同句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2.4 正反詞語組合研究
1.2.4.1 矛盾修辭格的界定
1.2.4.2 關(guān)于矛盾修辭格的分類
1.2.4.3 矛盾辭格的語義研究
1.2.4.4 矛盾辭格研究的不足
1.2.4.5 舛互研究
1.2.4.6 舛互研究的問題
1.3 研究范圍及方法
1.3.1 研究范圍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語詞類的"正反一體"現(xiàn)象
2.1 聚合層"正反一體"現(xiàn)象:正反義同詞
2.1.1 正反義同詞的類型
2.1.1.1 正反同詞、施授同詞和美惡同詞
2.1.1.2 內(nèi)含同詞、引申同詞和假借同詞
2.1.2 正反義位的選擇
2.2 組合層"正反一體"現(xiàn)象:正反語素同詞
2.2.1 正反語素同詞的類型
2.2.1.1 極性對立、互補對立和異向關(guān)系
2.2.1.2 累加型、偏義型和指它型
2.2.1.3 正反語素同詞組成的四字格
2.2.2 正反語素同詞的結(jié)構(gòu)特點
2.2.2.1 語義構(gòu)成
2.2.2.2 語法關(guān)系
2.2.2.3 語用特點
2.2.2.4 正反語素同詞的詞序理據(jù)
2.3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語句類的"正反一體"現(xiàn)象
3.1 聚合層"正反一體"現(xiàn)象:正反義同句
3.1.1 正反義同句的類型
3.1.1.1 褒詞貶用和貶詞褒用
3.1.1.2 直接表達型和附著符號型
3.1.1.3 詞語的反義和句子的反義
3.1.1.4 言辭的反諷和場景的反諷
3.1.2 正反義同句中矛盾的共存
3.2 組合層"正反一體"現(xiàn)象:正反詞語組合
3.2.1 正反詞語組合的類型
3.2.1.1 兩字組合與兩字以上組合
3.2.1.2 有否定詞組合與無否定詞組合
3.2.1.3 短語組合與句子組合
3.2.1.4 修辭格
3.2.2 正反詞語組合的特點
3.2.2.1 語流義變
3.2.2.2 語義類型
3.2.2.3 整體特點
3.2.3 正反詞語組合中矛盾的消解
3.3 本章小結(jié)
第四章 "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成因探討
4.1 語詞類"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成因探析
4.1.1 正反義同詞的成因
4.1.1.1 中國文化的對偶思想
4.1.1.2 詞語假借
4.1.1.3 詞義引申
4.1.1.4 因訛誤形成的正反義同詞
4.1.1.5 語法原因
4.1.1.6 語音的演變
4.1.1.7 泛指和特指
4.1.2 正反語素同詞的成因
4.1.2.1 詞語的雙音節(jié)化
4.1.2.2 辯證和諧的思想文化
4.1.2.3 語用實效
4.1.3 語詞類"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整體認識
4.1.3.1 陰陽耦合與和諧對立的思想文化
4.1.3.2 相異性聯(lián)想的認知方式
4.1.3.3 語言系統(tǒng)論
4.1.3.4 本章小結(jié)
4.2 語句類"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成因探析
4.2.1 反語使用的原因
4.2.2 正反詞語組合的成因
4.2.2.1 客觀世界矛盾的普遍性
4.2.2.2 主觀世界矛盾的復(fù)雜性
4.2.2.3 "逆向"的思維方式
4.2.2.4 語用效果
4.2.3 語句類"正反一體"現(xiàn)象的整體認識
4.2.3.1 語義凸顯
4.2.3.2 言語整體論
4.3 本章小結(jié)
第五章 結(jié)語
5.1 本文研究的結(jié)論及前景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對話語標記的重新認識[J]. 李心釋,姜永琢. 漢語學習. 2008(06)
[2]反義連文詞語初探[J]. 蘭玉英.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S3)
[3]反訓(xùn)例說[J]. 張濟生.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1998(02)
[4]談“臭”的音義變化[J]. 楊潤陸. 語文建設(shè). 1996(08)
[5]共時平面上的反義同詞[J]. 楊明. 山東外語教學. 1995(04)
[6]“落英”的真義是什么[J]. 黃武強. 廣西師院學報. 1995(03)
[7]反訓(xùn)成因論[J]. 段家旺. 郴州師專學報(綜合版). 1994(01)
[8]試論反訓(xùn)中的辯證法[J]. 羅少卿.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2(02)
[9]漢語義位演變中擴大縮小轉(zhuǎn)移的模式[J]. 賈彥德. 語文研究. 1990(03)
[10]反義詞劃界淺探[J]. 廣達,林玉. 陰山學刊. 1990(02)
碩士論文
[1]反義語素合成詞研究[D]. 王冠.東北師范大學 2006
[2]反義相成詞探究[D]. 郭奕晶.山東師范大學 2000
本文編號:30078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00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