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主觀性與人稱指示語
[Abstract]:Language not only conveys knowledge and propositions, but also expresses "self", which is the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The observation, refinement and analysis of subjective phenomena in language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linguistic research. These results are found in literary texts, semantics, cognitive grammar,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many other fields of study. 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whether it focuses on the latent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form or the cognitive operation proces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form and language users.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has the functions of "meaning" and "expression"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a full discuss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subjectivit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ersonal deixis.
【作者單位】: 湖北工業(yè)大學;
【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英漢語篇指示語對比研究”(2012251) 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語篇指示語的范疇類型及其在英漢語篇中的示例化對比研究”(2014HB0016A)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314;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馮光武;;語言的主觀性及其相關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6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申向陽;;九寨溝方言“把”字句及“給”字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1期
2 張娟;;《世說新語》“以”字處置式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3 高玲玲;;視覺動詞SEE語義演變的認知語用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張德歲;;話語標記“你想”的成因及其語用修辭功能[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李艷;;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級轉(zhuǎn)移規(guī)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羅主賓;;現(xiàn)代漢語“以A為B”凝固結(jié)構(gòu)語義的認知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晁瑞;;ABB狀態(tài)詞構(gòu)式的結(jié)構(gòu)整合與意義發(fā)展[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8 何清順;漢英詞匯重疊式附加意義對比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9 高玲玲;張明;;語法化動因的再認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10 劉向東;;漢語詞類劃分的分歧與和解——來自生成語言學的啟示[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唐嘉憶;;漢譯英口譯材料的難度判斷[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3 肖傳芬;;從形式機制談語篇詞匯銜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林達真;李紹滋;;基于模式分類的漢語時態(tài)確定方法研究[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王惠;蘇新春;;XHK基于語法知識的漢語詞義描述[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葉文曦;;語義對立和語義同一[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袁明軍;;《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擬聲詞[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蔡紅錄;周靜;;古漢語語法和語序研究綜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趙曉偉;韓群;;單用“X是X”的語義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徐靜;;換言連接成分類型及其語篇特點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穎玉;基于語料庫的歐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龍曉花;英漢指稱照應對比研究及其翻譯策略[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王明亮;人稱指示映射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陳丹;英漢遠近指示語的對比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健;與“半”相關格式的量范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jié)構(gòu)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靜;《紅樓夢》中的禮貌現(xiàn)象及其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韋寧杰;插入語的主觀性探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潔;;英漢人稱指示語的語用共性[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8年15期
2 吳塔娜;;蒙語人稱指示語語用功能(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年12期
3 鄭紅艷;;漢語復數(shù)第一人稱指示語用法探析[J];韶關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林斌;;人稱指示語的認同功能[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韓蕓;;人稱指示語違反合作原則的理據(jù)探究[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李超;;從《圍城》中看人稱指示語[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楊麗;;論英漢人稱指示語中的“反先用”現(xiàn)象[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年08期
8 易傳武;;人稱指示語的非常規(guī)性用法的順應研究[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10期
9 張憲濤;;人稱指示語的模糊現(xiàn)象透視[J];科技信息;2011年30期
10 佟福奇;;人稱指示語的交際特征[J];社會科學家;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林書勤;;第一人稱指示語的語用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光;俄漢人稱指示語對比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劉曉;兒童文學中的人稱指示語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3 姚蕾;英漢人稱指示語社交表達的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4 沈力;《紅樓夢》中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5 馮建文;英漢人稱指示語的社會語用功能對比分析[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6 易傳武;《紅字》中人稱指示語非常規(guī)性用法的順應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7 孫瑤;人稱指示語語用視點選擇與身份構(gòu)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
8 張媛媛;漢語立法文本中人稱指示語的英譯[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9 閆杰;英漢人稱指示語的語用功能對比分析[D];遼寧大學;2012年
10 李浩;人稱指示語轉(zhuǎn)換移情與離情的順應性研究[D];渤海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3853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38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