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料庫語言學在中國的成長與發(fā)展
本文關鍵詞:語料庫語言學在中國的成長與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語料庫語言學在中國的成長與發(fā)展
庫和教學研究的的文章多達220余篇,話題涉及了基于語料庫的外語教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各種應用性研究,如基于語料庫的詞匯、語法、語篇、翻譯等外語教學模式。我們擬以語料庫應用于外語教學的直接程度為脈絡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總結特征,分析潛在問題和困難。
數據驅動學習(Data-drivenLearning,簡稱DDL)就是一種把語料庫數據和檢索技術直接應用于外語教學的方法。該方法由TimJohns(1991)提出,其主要思想是引導學生基于語料庫中大量真實語言數據,通過觀察、描述、歸納語言使用現(xiàn)象,自我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這些都是傳統(tǒng)外語教學規(guī)約式課程和內省式數據所無法比擬的。在國內,李文中和濮建忠(2001)較早介紹了數據驅動學習的方法,探索了語料庫索引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并提出了數據驅動學習的三種基本實現(xiàn)手段。甄鳳超(2005a)也討論了語料庫數據驅動外語學習的思想、方法和技術。由衛(wèi)乃興、李文中和濮建忠等人首次在國內實現(xiàn)了語料庫資源的在線查詢、檢索和免費共享,實現(xiàn)了4個語料庫的700多萬詞的文本資源KWIC網絡在線轉換和實時傳送與共享,開發(fā)了數據驅動學習系統(tǒng)。由沈陽師范大學白志剛(2009)為首的團隊利用語料庫和Wiki平臺等手段,進行了英語專業(yè)高年級自主學習模式的探索。也有研究者對比數據驅動學習模式與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結果顯示前者能有效提高學生詞匯水平,并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研究性思維有一定促進作用(俞燕明2009)。顯而易見,語料庫數據驅動的外語學習和網絡多媒體技術為外語教學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另外,許多功能強大、操作簡單的語料庫檢索軟件的出現(xiàn)使得語料庫技術方便地進入外語教學課堂。除了一些商業(yè)軟件如WordsmithTools,Concordance之外,許多檢索軟件可以免費下載使用。當然,目前DDL教學模式和實踐仍處于探索階段,加上國內外語教學條件的限制,語料庫數據與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語料庫間接應用于外語教學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外語教師對語料庫資源、特別是學習者語料庫進行深加工研究,用于診斷式外語教學。國內目前建成的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學習者語料庫主要有“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簡稱CLEC,100萬詞),“中國大學學習者英語口語語料庫”(簡稱COLSEC,70余萬詞),“中國英語學生口筆語語料庫”(簡稱SWECCL,200萬詞)和“中學英語教育語料庫”(簡稱MSEE,450萬詞)等。利用英語本族語語料庫和學習者語料庫,開展中間語對比研究,概括、描述學生中間語的使用特征,診斷其錯誤,并預測潛在的學·37·2.語料庫語言學與二語習得研究我國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建設學習者語料庫,近年來發(fā)展迅速。到目前為止,國內已建成的初具規(guī)模的學習者語料庫除了CLEC,COLSEC,SWECCL和MSEE以外,還有華中科技大學的“碩士寫作語料庫”(簡稱MWC,12萬詞),華南師范大學的“國際外語學習者英語口語語料庫中國部分”(簡稱LINSEI-China,10萬詞)。這些語料庫的建成觸發(fā)了一系列中間語和二語習得研究。其中,CLEC的應用最為廣泛,據中國期刊網的不完全統(tǒng)計,基于CLEC的研究論文多達百余篇。研究多數通過對比學習者英語與母語者英語,進行學習者英語特征分析和錯誤分析。研究話題涉及了搭配、類聯(lián)接、語義韻、句型、語篇、語體等特征描述,成果斐然,對二語習得研究以及英語教學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到目前為止,COLSEC,SWECCL和MSEE的應用價值也日益彰顯,相關研究成果也逐漸增多(馮友2005;甄鳳超2005b;衛(wèi)乃興2007a;王立非,文秋芳2007)。與經典二語習得研究相比,語料庫證據支持的中間語研究具有以下特點:1)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自下而上,即從真實語言使用的數據出發(fā),依賴于語言數據的頻數或者概率信息,通過提取(extraction)—觀察(observation)—概括(generalization)—解釋(inter-pretation)的研究過程,描述語言事實,抽象語言學理論。語料庫證據支持的方法與經典二語習得研究不同,不預設研究假設,不受太多的理論模型約束,所使用的數據也較之經典的二語習得研究慣用的內省數據和誘導數據(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實驗研究和個案追蹤的方法獲得),更為客觀、真實和豐富;2)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Granger(1998:12)提出的基于語料庫的“中間語對比分析”(ContrastiveInterlanguageAnalysis)是近年來興起的二語習得研究的方法。該方法采用語料庫研究的基本技術手段和方法,通過對比本族語與中間語、不同母語背景的中間語、相同母語但不同習得階段的中間語在一系列維度上的相關數據,概括出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的差異、中間語的模式和學習者行為趨勢,發(fā)掘中間語的非本族語特征,并探索引起這些特征的背后原因(衛(wèi)乃興2006)。3.語料庫語言學與翻譯研究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是近年發(fā)展起來的又一重要研究領域。英國學者MonaBaker(1993)最早創(chuàng)設了“語料庫翻譯學”的研究范式。語料庫翻譯學研究突破了傳統(tǒng)翻譯學重視原文本與翻譯文本為對等的核心概念,打破了原作的主宰地位,摒棄內省法
上一頁下一頁
本文關鍵詞:語料庫語言學在中國的成長與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84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2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