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對外漢語學習模式探究
本文選題:對外漢語教學 + 移動互聯(lián)網 ; 參考:《廣西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主體,全球掀起了漢語熱,面對近1.5的億學習者,駐地學校教學這單一的模式已難以滿足高漲的漢語學習需求。本文通過案例、文獻研究、問卷調查等形式,研究分析了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的五種:微博、APP、微課、微信、直播學習模式,以及它們的發(fā)展、特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這些新型的學習方式,即可緩解目前日益窘迫的師資問題,又可滿足漢語學習者在時間、空間上的自由選擇。全文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緒論主要交代了選題的背景、研究意義、以及遠程教育、互聯(lián)網教育、移動學習的相關文獻綜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五大學習模式的理論依據(jù),學習模式雖然新穎,但完全符合移動學習、自主學習、非正式學習、建構主義理論。第三部分對這五大學習模式進行了詳細論述以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他們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首先都為漢語的“微”學習、“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創(chuàng)造了充足條件。APP應用承載性強,其它各種學習模式均可嫁接融合應用,微博有強大的社交媒體功能,話題群組協(xié)同學習;直播尤其是移動直播將學習場景真實生話化,微課設計是“注意力10分鐘”學習的典型代表,微信的第三方應用將課堂語言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場景無縫鏈接。第四部分主要提出了教學體系變革、教學產品變革、商業(yè)盈利模式、市場策略四個思考問題及相應建議。第五部分針對本文的不足與創(chuàng)新進行了總結。
[Abstract]:With China becoming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ic subject in the world, there is a global Chinese craze. In the face of nearly 150 million learners, the single model of resident school teaching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rising demand for Chinese learning. Through case studies, literature studies,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forms, this paper analyzes five kinds of learning models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Weibo app, micro-class, WeChat, direct broadcast learning, and their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these new learning methods can not only alleviate th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eacher problem, but also satisfy the free choice of Chinese learners in time and spa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opic,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et education, mobile learn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ive major learning models. Although the learning model is novel, it is completely in line with mobile learning, autonomous learning, informal learning and constructivism theory.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five learning models in detail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irst of all, they are "micro" learning, "fragmentation" learning and mobile learning, which creat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pp. Other learning models can be grafted and integrated. Weibo has powerful social media capabilities, topic groups collaborate on learning; live, especially mobile, live shows make the learning scenes real, and microclass design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attention 10 minutes" learning. WeChat's third-party application seamlessly links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to life scenes. The fourth part mainly puts forward four thinking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yste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oducts, the mode of commercial profit, and the market strategy. The fifth part summarizes the deficiency and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H195;G43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春健;;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成立[J];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02期
2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入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J];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04期
3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成立[J];中國語文;2000年03期
4 王新文;對外漢語新聞聽讀教學的原則和方法[J];語言文字應用;2000年04期
5 魯健驥;“對外漢語”之說不科學[J];語言文字應用;2000年04期
6 譚春健;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02期
7 王永德;試論新形勢下我省對外漢語人才的需求[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8 ;第一屆對外漢語與修辭研討會紀要[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9 潘文國;;論“對外漢語”的學科性[J];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01期
10 ;《對外漢語研究》創(chuàng)刊啟事[J];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金銘;;“十五”期間對外漢語學科建設研究[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2 柏亞東;;對外漢語精讀教材用詞情況調查及分析[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張秀婷;;對外漢語教學管理過程芻議[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4 郝曉梅;;試論加強對外漢語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5 朱明媚;;淺談對外漢語兼職教師隊伍的問題與對策[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6 付玉鳳;;對外漢語中級閱讀課中的文化教學初探[A];2012西南地區(qū)語言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汪欣欣;;“變易理論”與對外漢語課堂教學[A];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3年
8 曾小紅;;有關對外漢語英漢翻譯教材的思考[A];首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謝曉燕;;基于語言穩(wěn)態(tài)理論的對外漢語報刊教材詞表更新[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李東明;;試論對外漢語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駐柏林記者 王懷成;中外合作編寫對外漢語新教材[N];光明日報;2008年
2 胡南;對外漢語推廣要有市場化意識[N];光明日報;2009年
3 吳文;對外漢語專業(yè)人才需求升溫[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劉一 張億;放慢開設熱門專業(yè)的腳步[N];天津教育報;2010年
5 記者 劉寶森 高潔;就業(yè)出口變窄,困擾對外漢語畢業(yè)生[N];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
6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王笑菁;對外漢語閱讀教學中的“三原則”[N];光明日報;2013年
7 記者盧新寧;北大將大力培養(yǎng)對外漢語人才[N];人民日報;2002年
8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副社長 王壯;站在對外漢語出版的最前沿[N];中華讀書報;2013年
9 伊者;讓漢語走向世界[N];中華讀書報;2005年
10 商報記者 王東;“對外漢語”2006新趨向[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黃曉穎;對外漢語有效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翁曉玲;基于元語言的對外漢語學習詞典釋義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吳平;文化模式與對外漢語詞語教學[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張曉蘇;認知心理視角下的對外漢語詞匯課堂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婷婷;對外漢語實習教師職業(yè)認同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2 劉際東;對外漢語課堂非預設事件及應對策略探析[D];復旦大學;2011年
3 京田典子;一體化對外漢語督導式自學活頁教材開發(fā)的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吳英博;成都高校對外漢語師資隊伍建設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5 米雪;昆明對外漢語私立學校教學調查[D];云南大學;2012年
6 陶昕;中高級對外漢語影視教材中影視作品選編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13年
7 熊陽浩;對外漢語課堂沖突探研[D];湖南大學;2013年
8 施燦;“是”字句在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材中的編排情況分析[D];河北大學;2015年
9 王小妹;對外漢語高級綜合教材語篇訓練對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10 高雪;對外漢語中級綜合課新詞語教學研究[D];渤海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0725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07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