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藝術論文 >

洪堡特語言哲學思想視野下的漢語學術期刊走出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4-23 09:51

  本文選題:洪堡特 + 語法形式。 參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05期


【摘要】:漢語學術期刊要走向世界,要么通過英語這個世界通用語,要么依靠漢語本身。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表示其語法關系和語法意義的語法形式。印歐語系的語言基本都采用顯性語法標志,即通過屈折形變,在單詞上黏附語素表示各種語法范疇和語法意義。但漢語是一種表意文字,難以采用屈折形變方式去表示語法意義。漢語更多的是依賴聽話人通過積極的思維和上下文語境去理解、推測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語法關系。漢語顯性語法形式的缺失或不完善往往會消耗聽話者解讀時更多的認知努力。中國人因其文化和漢語語境可以彌補漢語顯性標記的不足,但對母語為非漢語的讀者卻是很大的挑戰(zhàn)。在提倡漢語學術和文化走出去且國際讀者群日益壯大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開始研究漢語書面語篇的顯性標志,完善漢語的書面語法,讓漢語期刊走向世界。
[Abstract]: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have to go to the world either through English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or by relying on Chinese itself. Any language has a grammatical form that expresses it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 and grammatical meaning. Indo-European languages basically adopt explicit grammatical markers, that is, by inflection and deformation, morphemes are attached to words to indicate various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grammatical meanings. However, Chinese is a kind of ideographic character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express grammatical meaning by means of inflectional deformation. Chinese is more dependent on the hearer to understand through positive thinking and context, to speculate on the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words, sentences and sentences. The lack or imperfection of Chinese explicit grammatical form often consumes the hearer's cognitive effort. Chinese people can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Chinese dominant markers because of their culture and Chinese context, but it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non-Chinese native speak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arning and culture, and the growing international readership,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begin to study the dominant signs of Chinese written texts, improve the written grammar of Chinese, and make Chinese periodicals move to the world.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基金】:國家語委科研重點項目(ZDIII125-57)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16BYY027F)
【分類號】:G237.5;H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雯;;淺論醫(yī)學留學生學習醫(yī)學漢語的重要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年12期

2 鄧浩 ,鄭婕;漢語與漢民族的思維——漢語文化研究之二[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Z1期

3 林漢文;漢語的魅力[J];海內(nèi)與海外;2000年10期

4 劉高輝;漢語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鄭春燕;漢語的“神”“鬼”文化積淀[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6 本刊編輯部;;科學思想與漢語文化的結(jié)晶[J];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01期

7 曹春梅;;論古代西域漢語文化[J];社科縱橫;2006年04期

8 宋曉霞;;論漢語的經(jīng)濟性[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9 劉文瑞;;漢語文化漫議[J];華夏文化;2008年02期

10 都艷;;漢語的奇跡 我們來創(chuàng)造——第一屆《漢語橋》背后的故事[J];藝海;2009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陸剛;;漢語連珠四字結(jié)構(gòu)與英語避虛就實的特點[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趙明;;論漢語國際傳播視域下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問題[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3 解海江;章黎平;;漢語文化詞典的設計與編纂[A];2004年辭書與數(shù)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王洋;;漢語諧音探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謝迪南;為恢復漢語的優(yōu)雅而吶喊[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2 本報評論員;讓漢語更快地走向世界[N];人民日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謝迪南;漢語危機?[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4 周年洋;恢復漢語的自豪感[N];財經(jīng)時報;2007年

5 惠銘生;從漢語成為“看客”想到希拉克的憤然離席[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謝穎;為漢語張開文化之翼[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7 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曉華;以平等理念推動漢語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N];北京日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俞瑾;誰動了我們的漢語[N];成都日報;2005年

9 趙啟光 安卓;漢語:全球普及率不及法文[N];民營經(jīng)濟報;2007年

10 本報高級編輯 傅振國;漢語,為你歡喜為你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順良;美國漢語傳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6年

2 吳海燕;商務漢語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3 劉艷;期望價值、學習目地和學習行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4 岳輝;朝鮮時代漢語官話教科書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丁米;泰國大學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毓民;漢語國際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徐先蓬;漢語的熵及其在語言本體研究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13年

9 范愛賢;漢語言隱喻特質(zhì)[D];山東大學;2005年

10 黎洪;漢語偏正復句句序變異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安琪;馬來西亞彭亨大學漢語班成績測試的評價分析[D];河北大學;2015年

2 李陽;布隆迪大學漢語教學情況調(diào)查及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5年

3 李雪;韓國全羅南道務安地區(qū)CPIK(在韓漢語項目)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渤海大學;2015年

4 楊峻;金邊地區(qū)漢語教學情況調(diào)查[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5 儂瑋;漢語作為外語聽說自主學習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6 鞏鳳梅;從《實用漢語課本》與《實用漢語教科書》看國別化漢語教材編撰[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7 董慧;論泰國高校教育制度對漢語教學策略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5年

8 王亦霏;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留學生《高級漢語》課程設置與課堂教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9 劉婷;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模式探究[D];蘭州大學;2015年

10 李安琪;新HSK試題中文化因素的分析與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

本文編號:179144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79144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c4b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