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lián)理論視域下的顯義和隱義研究:問題與展望
本文選題:關聯(lián)理論 切入點:顯義 出處:《外語教學》2015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語義學和語用學的界面研究中,關聯(lián)理論的顯義和隱義劃分法獨樹一幟。近年來Carston等學者將更多的語用現(xiàn)象也劃入顯義的范疇,進一步拓寬了顯義的范圍,并且嘗試以臨時范疇為基礎建立統(tǒng)一的解釋框架。但是這一做法在理論解釋力、顯義和隱義甄別標準、跨學科整合、研究方法、隱義的可取消性以及語言習得觀等方面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zhàn)。文章對這些問題和挑戰(zhàn)進行了分析,并對將來發(fā)展趨勢做出展望。
[Abstract]:In the interfacial study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the explicit meaning and implicit meaning division method of relevance theory is unique. In recent years, Carston and other scholars have also classified more pragmatic phenomena into the category of explicit meaning, further widening the scope of explicit meaning.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unified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temporary categories. But this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explicit and implicit discrimination standard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aspects of cancelability of implicit meaning and the vie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漢語隱喻的邏輯研究”(項目編號:11CZX052)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漢語虛詞的行域、知域、言域考察”(項目編號:10YJC740110)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具身認知視域下的轉喻動態(tài)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2JCWW02YB) 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研究課題“轉喻生成的認知語用研究——體驗哲學視角“(項目編號:2011N180)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3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勇,馬玉蕾;SB與RT的整合性研究[J];外語學刊;2003年01期
2 何奕嬌;;試論認知語言學與關聯(lián)理論的互補性[J];外語學刊;2007年05期
3 陳新仁;;新認知語用學——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認知語用研究[J];外語學刊;2011年02期
4 王芹;關聯(lián)理論對廣告用語的解讀[J];求索;2004年05期
5 郎天萬,蔣勇;SBT和RT在語用三角模型中的兼容性和互補性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6 王曉飛;;言者意向與含義取消性檢驗——后格賴斯語用學視角[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7 徐盛桓;何愛晶;;轉喻隱喻機理新論——心智哲學視域下修辭研究之一[J];外語教學;2014年01期
8 王文斌,林波;英語幽默言語的認知語用探究——兼論RT與CB的互補性[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9 張輝,蔡輝;認知語言學與關聯(lián)理論的互補性[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10 江曉紅;;轉喻詞語理解的認知語用機理探究——關聯(lián)理論和認知語言學的整合分析模式[J];現(xiàn)代外語;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文珍;;整合與映射——析幽默言語的認知機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王紅孝,李民權;對隱喻的空間映射論與概念整合認知過程的再認識[J];北方論叢;2004年04期
3 黃秋林;;言語幽默解讀的認知符號學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董敏;胥國紅;劉穎;;從言語行為理論分析廣告英語[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5 曾熙娟;;推理與言語幽默的解讀[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年01期
6 劉鵬;;英語幽默與大學英語教學[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蘇杭;劉承宇;;英語言語笑話的及物性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8 李桂真;;從體驗哲學語用觀的角度分析幽默言辭的理解模式[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9 劉宗開;;概念整合理論應用于英語新聞語篇教學的切入點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0期
10 楊春紅;;反語的語用理解[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審美機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2 張霖;;幽默言語認知語用新解——關聯(lián)理論與概念整合:孰是孰非[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U,
本文編號:16383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63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