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藝術論文 >

論認知隱喻路徑文體研究的式微及對策

發(fā)布時間:2018-03-09 03:34

  本文選題:概念隱喻 切入點:新奇性 出處:《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提出隱喻常規(guī)性與新奇性概念并展示兩者語義連續(xù)體關系的基礎上,本文討論了認知隱喻框架內(nèi)的文體學研究式微的原因及其對策。我們認為,認知隱喻文體研究未能取得應有的成績,與概念隱喻學說的理論取向、尤其是LakoffTurner有關詩性隱喻的論述相關,也與認知研究者聚焦于常規(guī)隱喻(卻疏于新奇隱喻)而文體學側重前景化、偏離常規(guī)等核心概念有關。為此,我們提出以隱喻的常規(guī)性和新奇性替代常規(guī)隱喻和新奇隱喻,重新評估LakoffTurner的學說,開發(fā)隱喻常規(guī)性的文體功能,打通和拓寬隱喻常規(guī)性導向新奇性的通道,將隱喻的新奇性納入概念隱喻文體研究范疇,從而揭示文學隱喻的認知基礎及文體功效的根源,拓展認知隱喻文體研究視野,提升認知隱喻在文體研究領域的解釋力,由此改變認知隱喻文體研究相對于隱喻學及傳統(tǒng)文體學中隱喻研究式微的局面。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metaphorical convention and novelty and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stylistic research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metaphor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The failure of cognitive metaphorical stylistic research is related to the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especially LakoffTurner's discourse on poetic metaphor. It is also related to cognitive researchers focusing on conventional metaphors (but neglecting novel metaphors) and stylistics focusing on foregrounding and deviating from conventional core concepts. Therefore, we propose to replace conventional metaphors and novel metaphors with conventional and novel metaphors. Reevaluate LakoffTurner's theory, develop the stylistic function of metaphorical tradition, open up and widen the channel of metaphorical conventional orientation novelty, and bring the novelty of metaphor into the categ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ical stylistic study.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literary metaphor and the root of stylistic efficacy, expand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 research, enhanc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ognitive metaphor in the field of stylistic research. This changes the situation of cognitive metaphorical stylistic studies relative to metaphorical studies and traditional stylistics.
【作者單位】: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外語學院;
【基金】:廣東省“十二五”社科規(guī)劃項目“認知隱喻、轉(zhuǎn)喻路徑的中國現(xiàn)代戲劇解讀——基于語料庫的實證研究”(編號:GD12XWW12)
【分類號】:H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岳好平;汪虹;;概念整合理論框架下詩性隱喻意義建構的認知闡釋[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晶;劉景霞;林俐;;從隱喻的角度分析語篇的銜接與連貫[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汪海波;薛澄岐;佘醒;郭會娟;;圖形用戶界面的隱喻設計研究[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3 張慧;崔巖;;標志符號和語言的隱喻認知推理過程相似性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4 王雪孺;;《雪夜林邊駐腳》的認知文體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5 張東方;張廣亮;;淺析隱喻在詩歌中的修辭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6 常翠;;窺斑見豹——結合角色—背景理論分析狄金森詩712的矛盾死亡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7 岳娟;;語境對隱喻理解的作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8 段婷婷;;簡述文化在概念隱喻中的作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9 王一杰;;《紅樓夢》中女性疾病的概念隱喻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耿麗敏;王斌;;空間隱喻分析——以《紅樓夢》中上、下、高、低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超;畢玉德;;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韓國語隱喻知識庫構建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2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3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與動物習語的翻譯[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高貞;;名詞化與語法隱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6 高軍;;隱喻與英語學習詞典中一詞多義詞匯的釋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7 林雄奇;;Halliday語法隱喻的詩性功能[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蘇嵐;;四種隱喻意義結構下的隱喻翻譯[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8年翻譯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匯編[C];2008年

9 徐超;;面向漢韓機器翻譯的隱喻研究及隱喻知識庫構建設想[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李愛華;;日語詞匯隱喻的認知研究[A];日語教學與日本研究——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江蘇分會2011年刊[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莉;轉(zhuǎn)喻與話語的符號—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4 宋新娟;中醫(yī)傳統(tǒng)圖式符號審美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漆捷;意會知識及其表達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7 潘震;中國傳統(tǒng)情感英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肖建喜;隱喻對針灸學經(jīng)典理論建構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張才剛;數(shù)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瑾;現(xiàn)代漢語認知稱謂詞的隱喻及轉(zhuǎn)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劉德美;球賽新聞報道中戰(zhàn)爭隱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蘇珊珊;俄漢語直線型空間維度詞的對比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jù)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文姣;“以水取譬”—從認知角度考察漢語中“水”的概念隱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顧錚;英漢比喻類顏色詞語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劉泉;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王曉東;從以知語言學角度談新聞英語中隱喻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沈煒;從美聯(lián)理論的角度分析侍意隱喻的作用及其理解過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史謙;經(jīng)濟語篇中隱喻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汪少華;概念合成與隱喻的實時意義建構[J];當代語言學;2002年02期

2 張輝;楊波;;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理論發(fā)展及其應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劉正光,周紅民;慣用語理解的認知研究[J];外語學刊;2002年02期

4 胡壯麟;詩性隱喻[J];山東外語教學;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強;;修辭隱喻、認知隱喻和語法隱喻關系再探[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 高楊;;認知隱喻投射理論中容易誤解的幾個問題[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劉振前;石磊;;認知隱喻在線研究述評:問題及啟示[J];德州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4 孫毅;;論認知隱喻學的文化意蘊維度[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5 熊學軍;;論認知隱喻學:兩個“意義”的區(qū)分[J];外語學刊;2013年03期

6 明宏;;語言哲學視野下的認知隱喻探討[J];文教資料;2009年31期

7 盧笑予;;認知隱喻視角下的“風馬牛不相及”[J];語文學刊;2013年10期

8 周紅輝;;認知隱喻能力與二語習得[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年11期

9 李莎;;認知隱喻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10 趙詠梅;;認知隱喻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彭懿;;《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新論[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汪云;崔娟娟;;認知隱喻及其判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3 于云玲;楊一博;;哲學視角中的隱喻——從修辭隱喻到認知隱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4 楊波;;跨感官感知與通感形容詞[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鮑國玉;;認知隱喻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霜梅;漢語定中結構的認知隱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2 傅煒莉;《文心雕龍》文論術語的認知闡釋[D];山東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英英;“口\嘴”的認知隱喻意義研究[D];西華大學;2010年

2 劉正鋒;基于認知隱喻視角的中國英語多義詞教學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2年

3 陳沁;從認知隱喻的角度看文學作品中的隱喻翻譯[D];南京大學;2014年

4 朱春燕;認知隱喻視角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雙關及其翻譯[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5 高楊;英漢“方”/square和“圓”/round的認知隱喻意義對比研究[D];西華大學;2008年

6 袁媛;平面公益廣告表達功能的認知隱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7 宋黎;經(jīng)濟語篇中的認知隱喻研究[D];青島大學;2007年

8 廖曉丹;基于認知隱喻的日語五感詞匯意義擴張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7年

9 鄭勝珉;漢韓慣用語的認知隱喻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10 鄭載儒;認知隱喻視野下的漢韓慣用語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

本文編號:158684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58684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4d4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