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類的分與合
本文關鍵詞:形式類的分與合
更多相關文章: 形式類 分合 動詞 V-ing形式 漢語動名詞 雙音化
【摘要】:形式類不是分得越細越好,不該分的分,不僅效用低,而且?guī)聿槐匾膹碗s,成為累贅和干擾,把握好分的"度"才方便講語法。本文先以英語動詞和"V-ing形式"為例,說明"該合的要合",實現(xiàn)的、直觀的、穩(wěn)定的形態(tài)才是區(qū)分形式類的可靠依據(jù)。然后說明漢語動詞(實際是動名詞)形式類的分合也要遵循這個道理。調(diào)查一種語言的語法,重要的是抓住這種語言自身重視的區(qū)分,而不是去尋找我們碰巧熟悉的語言所具有的區(qū)分。最后指出雙音化是漢語自身的一種形態(tài)手段,是區(qū)分實詞形式類的可靠依據(jù)。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
【分類號】:H146;H314
【正文快照】: 1.該分的要分,該合的要合什么是語法的“形式類”(form class)?按照David Crystal的A Dictionary of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一組形式如果表現(xiàn)出相似的或相同的語法特征就構成一個形式類”,這個定義中的“語法特征”是指形態(tài)特點和句法分布。因為形態(tài)特點不同的一組形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沈家煊;;從韻律結(jié)構看形容詞[J];漢語學習;2011年03期
2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J];世界漢語教學;2012年01期
3 沈家煊;;“在”字句和“給”字句[J];中國語文;1999年02期
4 陳剛;沈家煊;;從“標記顛倒”看韻律和語法的象似關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紅艷;開啟之功 創(chuàng)新之力——略論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與革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2 劉開驊;;選擇問句疑問語氣詞脫落的歷時軌跡與內(nèi)在動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3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袁衛(wèi)華;;《五燈會元》中帶語氣副詞的測度問句[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5 王德壽;走向成熟和繁榮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我國(大陸)近20年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綜[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6 陳勇;名詞謂語句研究綜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7 劉向東;;漢語詞類劃分的分歧與和解——來自生成語言學的啟示[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義現(xiàn)象[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周國光,黎洪;現(xiàn)代漢語制作動詞的配價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胡德明;;從反問句生成機制看“不是”的性質(zhì)和語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邢富坤;宋柔;;自動詞性標注中語法因素和詞匯因素對英漢語的不同影響[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2 萬菁;姬東鴻;任函;馮文賀;;漢語復合名詞短語特征結(jié)構的標注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3 陳波;姬東鴻;孫程;呂晨;;基于特征結(jié)構的漢語主謂謂語句語義標注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4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5 欒育青;;兩種“給”字句在語用上的不同[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6 陳昌來;;特殊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7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8 周紅紅;;外來詞的界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程書秋;;“V不V”及其相關結(jié)構[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10 祝東平;高彥怡;;副詞“就”的釋義[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jié)構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9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馮煒;《唐律疏議》問答體疏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藝彬;俄語三價動詞的語義配價與句法模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石娜;從形合意合角度比較《傲慢與偏見》兩譯本[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彩利;“N的V”的構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丁熠;“契合”類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師璐露;《國語》語言藝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孫艷;漢語“A+過+O”結(jié)構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黃冰;現(xiàn)代漢語“程度副詞+名詞”的多角度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汪姣;俄語讓步意義的表達及與漢語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德熙 ,v緙孜,
本文編號:11371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13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