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達雅翻譯理論的發(fā)展研究
本文關鍵詞:信達雅翻譯理論的發(fā)展研究
【摘要】:近代之初,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的"信達雅"翻譯原則,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傳統(tǒng)翻譯理論。當前,人們對于信達雅翻譯理論的理解,在具體內(nèi)涵、三者之間關系以及適用范圍等方面存在爭議。信達雅理論是我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翻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隨著翻譯理論的發(fā)展而不斷完善。信達雅理論的發(fā)展尊重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現(xiàn)實,遵循靈動的、活潑的翻譯準則。我們應從信達雅翻譯理論中汲取精華,完善和發(fā)展信達雅理論,創(chuàng)立我國特色的翻譯理論體系。
【作者單位】: 太原警官職業(yè)學院基礎部;
【關鍵詞】: 信 達 雅 翻譯原則 翻譯理論
【分類號】:H059
【正文快照】: 嚴復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是第一批“放眼世界”的中國人,其政治思想主張被世人長期誤解,但他在《天演論》中提到的翻譯標準“三字經(jīng)”卻經(jīng)久不衰,被稱為“我國譯介首創(chuàng)完整翻譯標準的先驅(qū)”。其提出的翻譯標準“信、達、雅”,歷經(jīng)了百年的時間洗禮,被眾多名家所推崇,也為后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許鈞;譯學探索的百年回顧與展望——評《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J];中國翻譯;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端木霆;張宏全;;嚴復“信、達、雅”翻譯標準之多元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2 劉艾娟;語義特征與翻譯表達[J];長沙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3 駱賢鳳;;從目的論和信達雅看中西譯論發(fā)展軌跡[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吳雪飛;;“信、達、雅”說的爭論性發(fā)展和現(xiàn)代詮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5 劉彩霞;付韋華琳;;“信、達、雅”觀照下的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 For兩譯文評析[J];考試周刊;2009年40期
6 周璐;;英漢翻譯中視角轉(zhuǎn)換技巧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2年29期
7 殷豐立;;德國翻譯目的論和嚴復“信達雅”理論比較[J];內(nèi)江科技;2009年01期
8 郭麗麗;;論功能性翻譯理論與嚴復的“信達雅”[J];林區(qū)教學;2012年04期
9 谷峰;;基于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視角的李霽野詩歌翻譯研究——以李霽野的譯著《妙意曲》為例[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1期
10 莊智象;;關于我國翻譯專業(yè)建設的幾點思考[J];外語界;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蘇中立;;百年來嚴復研究的發(fā)展概述[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斌;當思想家成為翻譯家[D];山東大學;2011年
2 紀愛梅;從文化翻譯觀和篇章對比分析的角度談齊魯旅游文化的英語翻譯[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孫迪輝;暢銷小說翻譯中翻譯標準的最佳平衡——《最后診斷》中譯本個案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3年
4 位巍;青島旅游手冊的英譯文本與英語旅游資料的對比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5 汪珉;評《中國入世協(xié)議書》的兩個中譯本[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6 陳敏;目的論視角下口譯中的文化空缺問題及其解決方法[D];四川外語學院;2012年
7 韋利;論沈蘇儒的翻譯思想[D];天津理工大學;2012年
8 詹玲;比較《名利場》的中譯本探究楊必譯本受到普遍認可的要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9 陳潔;《第二語言學習與教學》(第一、二章)翻譯項目報告[D];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10 周茜茜;簡析翻譯小說《蘇醒》節(jié)選章節(jié)時所用的翻譯理論和技巧[D];復旦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云才;俄蘇翻譯理論發(fā)展百年歷程回眸[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陳浪;更新觀念 銳意創(chuàng)新——“2003年武漢·全國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研討會”綜述[J];中國比較文學;2003年04期
3 崔永祿;翻譯理論教學與研究中的開放態(tài)勢[J];中國翻譯;2003年03期
4 呂俊;翻譯理論的功能——兼析否認理論的傾向[J];上�?萍挤g;2003年01期
5 曾利沙;翻譯實踐的社會性與翻譯理論的成型性[J];上�?萍挤g;2003年04期
6 韓子滿;對翻譯理論的偏見[J];上�?萍挤g;2003年04期
7 王正仁;翻譯理論的新探索——評《高健翻譯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8 井煥茹;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系統(tǒng)[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9 林克難;“喜新”不必“厭舊”——試評翻譯理論學習中的一種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J];上海翻譯;2005年S1期
10 張經(jīng)浩;;主次顛倒的翻譯研究和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孟晉;;我對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相結(jié)合的一些認識和體會[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高永欣;;翻譯理論與譯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3 張志;;淺談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的作用[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田媛;;從功能目的翻譯理論看譯員的知識儲備[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5 朱麗萍;;中國近代翻譯理論發(fā)展問題及對策探討[A];中國翻譯學學科建設高層論壇摘要[C];2013年
6 冉愛華;;淺析翻譯理論在翻譯教學中的作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十三輯)[C];2013年
7 楊曉榮;;翻譯協(xié)調(diào)論的哲學基礎——兼談中國當代哲學研究對翻譯理論的啟示[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蔣麗娥;彭博;;《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翻譯錯誤歸因探討[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十一輯)[C];2013年
9 張紅;;從俄羅斯語言學翻譯理論角度看俄羅斯法律翻譯[A];中國翻譯學學科建設高層論壇摘要[C];2013年
10 張旭;;奈達與紐馬克翻譯理論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玉民;永遠的巴別塔[N];北京日報;2003年
2 鄭輝;“信、達、雅”與翻譯理論[N];福建日報;2003年
3 賀愛軍;翻譯理論與實踐[N];文藝報;2005年
4 許鈞,,南京大學教授、博導,華東師范大學紫江講座教授;穆雷,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教授、博導;助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5 廖七一 四川外語學院翻譯研究所;由“器”入“道”:翻譯研究的學科疆界與方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2 黃遠鵬;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科學評價探索[D];山東大學;2009年
3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郭蘭英;“適者生存”:翻譯的生態(tài)學視角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陳歷明;翻譯:作為復調(diào)的對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6 屈平;翻譯還原:海德格爾現(xiàn)象學下的翻譯理論[D];河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0608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06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