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off隱喻認知理論之反思——嘗試對隱喻“比較”實質的詰難回應
本文關鍵詞:Lakoff隱喻認知理論之反思——嘗試對隱喻“比較”實質的詰難回應
【摘要】:Lakoff隱喻認知理論被無限的放大,以至于整個人類世界都是隱喻的,人們離開了隱喻便無法生存,這無疑是很不合適的。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里,許多著名論斷表明,隱喻即使存在,也只可能存在于一定的范圍之內。從傳統(tǒng)文化觀念出發(fā),對"比較"進行解讀,找出Lakoff等隱喻映射機制及隱喻實質的問題,嘗試對"比較"詰難的回應,重新檢視和反思隱喻理論的認知功能,使其在隱喻研究中能夠保持理性的思維和態(tài)度。
【作者單位】: 河南工程學院外語學院;
【關鍵詞】: Lakoff 隱喻認知理論 亞里士多德
【基金】:河南工程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資助項目(YJJJ2013010) 河南工程學院博士基金資助項目(D2014033)
【分類號】:H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西方隱喻研究從亞里士多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關于“屬”與“種”的闡述[1](P176),以及在《修辭學》中進一步重申了隱喻與認識中的相關概念,把其看做概念范疇間的置換[2](P177—178)。1980年LakoffJohnson出版隱喻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寅;;荀子論語言的體驗認知辯證觀——語言哲學再思考:語言的體驗性(之五)[J];外語學刊;2006年05期
2 張沛;比較:作為認知基本方法的隱喻機制——兼論比較研究的“哲學基礎”問題[J];中國比較文學;2002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2 孫其香;;古老與現(xiàn)代的合奏——從《聊齋俚曲·窮漢詞》中的疊音詞談起[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3 鮑金;休謨問題及休謨的解決[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4 楊正翠;李曉紅;;淺析隱喻的顯式和隱式[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5 杜洪波;胡曉;;以身體部位隱喻為例論隱喻的翻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6 張穎慧;;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札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7 溫純如;康德自我學說的理論淵源[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8 夏當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會秩序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9 徐慶年,王達敏;錢鐘書與休謨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10 胡河寧;;組織意象圖式中的組織傳播隱喻[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劉業(yè)進;莫志宏;;論社會科學的事實[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3 劉業(yè)進;莫志宏;;從集中控制到框架條件管理——城市規(guī)劃的演化理論視角[A];2011城市國際化論壇——全球化進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論文集)[C];2011年
4 汪云;崔娟娟;;認知隱喻及其判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5 凌斌;;經(jīng)濟運行的法律影響:科斯框架的一個理論澄清[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6 劉先寬;孫若紅;;網(wǎng)絡交流語的隱喻研究[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責任(B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08年
7 孫秋霞;;藝術類博物館與青少年美育[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8 徐超;畢玉德;;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韓國語隱喻知識庫構建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9 夏慧茹;;《說文解字》與中醫(yī)基礎理論[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周懷宇;曹懷鋒;;論《管子·地員》篇生態(tài)學價值及其現(xiàn)代意義(論文提綱)[A];管子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會第四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玉堂;邊沁功利主義分析法學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馬騰;民族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語際語語用能力及其培養(yǎng)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nóng)民工的話語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瑾;現(xiàn)代漢語認知稱謂詞的隱喻及轉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孫霞;文化視角下《圍城》中隱喻的翻譯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劉德美;球賽新聞報道中戰(zhàn)爭隱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李瑞芹;英漢多義詞“手”的認知研究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啟示[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張賀;漢語歌詞中隱喻應用的認知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6 蘇珊珊;俄漢語直線型空間維度詞的對比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jù)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寅,李弘;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對句法成因的解釋[J];外語學刊;2003年01期
2 王寅;再論語言的體驗性——認知語言學的語言體驗觀[J];山東外語教學;2005年02期
3 許國璋;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語言哲學探索之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年03期
4 王寅;;《易經(jīng)》與認知語言學:語言體驗觀比較——四論語言的體驗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03期
5 王寅;中西學者對體驗哲學的論述對比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10期
6 王寅;;對“名實”與“能指所指”對應說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06期
7 李葆嘉;;荀子的王者制名論與約定俗成說[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春榮;;隱喻認知理論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 梁旭紅;;隱喻認知理論建構下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瓊州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3 鄭敏;;隱喻認知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8期
4 楊芳;;隱喻認知理論下的流行語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3年09期
5 宋然然;;從隱喻認知的角度看翻譯[J];科技視界;2013年35期
6 柏濤;;淺談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認知理論[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年01期
7 呂俊華;;隱喻認知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0年45期
8 馬瑞賢;李佐文;;隱喻認知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1期
9 劉娜;;隱喻認知理論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03期
10 張偉香;;隱喻認知理論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6期
本文編號:10146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01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