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漢語傳播研究
本文關鍵詞:美國漢語傳播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美國漢語傳播 美國語言政策 漢語國際傳播 外語教學 語言活力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整個美國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從宏觀視角全面系統(tǒng)地考察美國語言環(huán)境,以美國漢語傳播體系的各個方面為研究對象。剖析美國語言政策、追溯美國漢語傳播的歷史、考察漢語教學現狀和中美政府的漢語傳播政策以及相應的助推漢語傳播的項目,進而分析美國漢語國際傳播的動因及其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及作用,探討漢語在美國的傳播規(guī)律,并總結研究的新發(fā)現,建構語言國際傳播活力模型,提出漢語國際傳播的新觀點:因國制宜,因需利導,和諧傳播。本文運用語言學的語言生態(tài)理論、語言傳播理論、語言活力學說,采用文獻研究法、歷史比較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美國漢語傳播進行分析研究。同時運用數學上統(tǒng)計、圖表的辦法,采取比較法、文獻研究法和實證法來對美國漢語傳播中的現象進行量化的比較分析。此外,筆者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還采用了田野調查(實地調查)法,實地考察了漢語教學和文化推廣的機構和學校。根據Cooper的語言傳播研究框架,語言傳播就是語言贏得更多使用者的過程,是特定時間空間里發(fā)生的社會現象。他就語言傳播的研究要回答的問題歸納為“誰、什么,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為什么,怎么樣”(who、what、when、where、why and how)。本論文的研究范圍涉及Cooper框架里提到的每個方面,但研究重點放在“誰”、“為什么”和“怎么樣”上面!罢l”要回答的是關于人口因素的問題,其中包括在美國使用漢語的人口數量、民族狀況、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使用語言情況等等!盀槭裁础钡膯栴}是要考察分析學習漢語和接納漢語的動因,即美國人為什么以前不學漢語現在要學漢語?為什么美國政府把漢語定為“關鍵語言”?為什么中國政府要大力支持美國漢語傳播?“怎么樣”是關于漢語在美國是怎么樣傳播的問題。從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來看,美國漢語的生存環(huán)境怎么樣?什么樣的語言政策、策略和規(guī)劃,通過什么方式和手段來推動漢語傳播的?近十幾年來為什么漢語會在美國這樣一個對外語不感興趣的英語大國“熱”起來,并且漢語學習的需求愈來愈大?其中有哪些因素起作用?哪些是主要因素?這些主要因素之間的關系如何對漢語傳播產生影響?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本研究的目的。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文化多元的世界體系中,某種語言在像美國這樣發(fā)達的現代化國家廣為傳播,其因素很多,從宏觀來看,其中主要和最重要的影響語言傳播的因素有:(1)源語國的實力,(2)學習和使用該語言的人口,(3)語言制度的支持,(4)語言本身的價值和吸引力。源語國的實力是源泉,語言價值是根本,語言人口是基礎,語言制度是保障。源語國經濟強弱是語言冷熱、盛衰的決定性因素;語言制度(即語言政治制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習和使用該語言的人口越多,該語言活力越強;語言活力越強,語言傳播活力越強。語言價值通過國際政治、全球性勞務市場和商貿活動影響主流社會語言意識形態(tài)和語言選擇,從而影響語言國際傳播;由此本文把這些因素稱之為“語言傳播活力因素”。任何語言只要在以上四個語言傳播活力因素占優(yōu)勢,就必然具有活力,也具有國際傳播活力。國際傳播活力越強,傳播愈快愈廣愈久。本研究從內因和外因(美國方向和中國方面)入手,以語言傳播理論、語言生態(tài)學和語言活力理論作為理論基礎來指導研究影響美國漢語傳播的四大語言傳播活力因素。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確實力和軟實力都在上升,這是不言而喻、眾所周知的事實,而且這方面的論著不少,對語言本身的價值和吸引力的研究和著述也不少,所以本文調研和論述的重點放在人口和語言制度兩大因素上面。內容涵蓋三個主要部分:第一、美國語言生態(tài)中的人口、語言狀況和漢語教學狀況。第二、美國語言政策。第三、漢語傳播中的語言制度和相應的措施。論文的焦點是漢語國際傳播活力,即推動漢語在美國傳播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因素的合力。本研究發(fā)現,美國漢語在以上四個語言傳播活力因素方面均占優(yōu)勢,因而得出結論:美國漢語具有強大的活力和國際傳播活力。美國漢語傳播正處于上升時期,方興未艾。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實力的增強、中美貿易的擴大,美國漢語傳播活力進一步增強,漢語在美國的使用人數繼續(xù)增多,使用領域和范圍將繼續(xù)擴大;诿绹鴿h語傳播的研究,構建了語言國際傳播活力模型,由以下影響語言國際傳播的語言活力因素構建而成:1.源語國的實力因素,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2.語言價值因素1)語言的地位,指該語言在接納國的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認同度以及接納國對該語言的語言意識,觀點,態(tài)度。2)語言的價值,包括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和商業(yè)價值,指在外交、商務、科技、文化、就業(yè)升遷等方面的價值。3.人口因素1)語言接納國使用(說)該語言的人口數量。2)語言接納國學習該語言的人口數量。3)使用(說)該語言的總人口數量。4.語言制度因素1)語言政策--官方的語言政策、法律、法令和民間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是否正面,是否有利于該語言的傳播。2)教學機構和教學資源-該語言在大中小學、培訓機構的教學狀況;開設該語言的學校數量和比例:教師、教材和教育資金供給狀況。3)使用該語言的機構—國際組織、政府機關、商業(yè)公司、科研機構等機構。4)傳媒的支持-音像書報和新聞媒體使用該語言的狀況。5)典籍、政府公文和科技書刊使用該語言的狀況。美國漢語傳播研究對中美漢語政策和策略的制定,甚至對中美政治、經濟和安全的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實踐和現實意義,本研究提供了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的個案,可作為范例為其他英語國家漢語傳播研究作參考,以豐富語言國際傳播理論。此外,本研究不但給中國政府對美國未來漢語傳播政策和策略提供參考,而且也為美國制定適宜的國家層面的漢語教育政策和規(guī)劃,更有效地實行本土化漢語教學提供依據。
【關鍵詞】:美國漢語傳播 美國語言政策 漢語國際傳播 外語教學 語言活力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95
【目錄】:
- 摘要3-7
- ABSTRACT7-16
- 第一章 緒論16-44
- 第一節(jié) 本研究的相關問題16-26
- 一、選題的緣由16-19
- 二、研究的問題19-20
- 三、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思路20-21
- 四、美國漢語傳播研究之現狀21-23
- 五、研究的對象、內容和重點23
- 六、研究的目的和意義23-24
- 七、研究的方法和材料搜集24-25
- 八、研究的預設和理論假設25-26
- 九、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點26
- 第二節(jié) 美國漢語傳播及相關概念簡述26-35
- 一、關于美國漢語傳播27-29
- 二、利益是漢語國際傳播最根本的驅動力29-30
- 三、漢語的傳播價值是漢語國際傳播的基礎和前提條件30-31
- 四、語言意識形態(tài)是語言價值的反映31-32
- 五、語言政策、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意識形態(tài)32-33
- 六、語言政治與語言制度33-35
- 第三節(jié) 語言傳播理論概述35-44
- 一、語言傳播理論框架35-38
- 二、語言生態(tài)學38-40
- 三、語言活力(Language Vital ity)理論40-44
- 第二章 美國語言生態(tài)-英語‘熔爐’中的多語共存44-68
- 第一節(jié) 美國族裔眾多,語言多樣,文化多元44-50
- 一、美國人口族裔眾多,高度城市化44-46
- 二、語言多樣、文化多元、語言資源豐富46-50
- 第二節(jié) 美國同化、寬容與限制的語言政策50-60
- 一、美國殖民時期強迫性的英語同化51
- 二、美國建國初期“寬容”的語言態(tài)度51-53
- 三、二十世紀初期的排外主義和語言限制主義53-56
- 四、二戰(zhàn)后到二十世紀80年代的過渡性雙語教育(transitionalbilingual education)56-59
- 五、二十世紀80年代英語獨尊(English Only)運動59-60
- 第三節(jié) 當代美國外語教育政策的演變60-68
- 一、美國的語言意識和外語教育觀60-64
- 二、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至上的美國外語政策64-68
- 第三章 美國多語環(huán)境中的漢語教學68-118
- 第一節(jié) 美國漢語教學歷史回顧68-72
- 一、19世紀5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起始階段68-69
-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至1957年前興起階段69-70
- 三、1957年至2000年穩(wěn)步發(fā)展階段70-71
- 四、2000年至今美國漢語教學的飛躍發(fā)展階段71-72
- 第二節(jié) 美國大專院校漢語教學現狀和發(fā)展趨勢72-77
- 一、2002至2013年美國大專院校漢語注冊人數顯著增長72-75
- 二、1990-2013年美國大專院校開設漢語課的學校大幅增加75-77
- 第三節(jié) 美國中小學漢語教學77-87
- 一、1890年至2000年美國主流的中小學漢語教學非常薄弱78-81
- 二、自2000起美國中小學漢語教學蓬勃發(fā)展81-83
- 三、AP中文課程美國中小學漢語教學的里程碑83-87
- 第四節(jié) 美國達拉斯德州大學孔子學院的個案考察87-107
- 一、關于美國孔子學院87-89
- 二、達拉斯德州大學孔子學基本情況89-91
- 三、漢語教學活動91-94
- 四、文化交流活動94-100
- 五、中文教師培訓100
- 六、中美合作雙方高層的交流和互訪100-101
- 七、達拉斯德州大學孔子學院的發(fā)展目標、瓶頸及問題101-102
- 八、孔子學院考察分析——如何構建和諧雙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孔子學院102-107
- 第五節(jié) 美國中文學?疾炫c述評107-118
- 一、美國中文學校發(fā)展歷史回顧107-110
- 二、達拉斯現代漢語學?疾110-115
- 三、考察發(fā)現與分析思考115-118
- 第四章 美國漢語傳播中的語言政治及制度支持118-161
- 第一節(jié) 中美合作推動漢語傳播118-127
- 一、美國漢語傳播是世界格局變化的必然、是中美共同的需要118-122
- 二、中美合作的漢語傳播項目和措施122-125
- 三、中美合作交流及制度125-127
- 第二節(jié) 美國政府推動美國漢語傳播127-137
- 一、二十一世紀美國外語教育主要的改革政策和措施127-128
- 二、美國漢語教育支持項目128-137
- 第三節(jié) 中國對美國漢語傳播政策及相應措施137-142
- 一、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美國漢語傳播138-139
- 二、中國政府支持對外漢語傳播的主要措施139-142
- 第四節(jié) 美國漢語傳播中的語言政治及制度簡析142-146
- 一、美國漢語傳播具有明顯的政治關聯性142-143
- 二、美國漢語傳播的關鍵因素及其相互關系143-145
- 三、語言政治制度影響美國漢語傳播145-146
- 第五節(jié) 美國華文媒體概述146-161
- 一、美國華文媒體的起步、發(fā)展和繁榮及其背景因素分析146-149
- 二、美國華語報刊149-150
- 三、美國華文電視150-155
- 四、美國華文廣播155-157
- 五、美國華文互聯網157-159
- 六、美國華語媒體對中華文化傳承以及美國漢語傳播的影響159-161
- 第五章 基于美國漢語傳播研究的理論思考161-168
- 第一節(jié) 研究發(fā)現和理論擴展161-166
- 一、研究發(fā)現及結論161-163
- 二、語言國際傳播活力模型163-165
- 三、漢語國際傳播的新觀點165-166
- 第二節(jié) 研究的局限與展望166-168
- 一、本研究的局限166-167
- 二、研究的展望167-168
- 參考文獻168-175
- 一、中文著作及論文集類(按中文順序排列)168
- 二、中文期刊類(按中文順序排列)168-171
- 三、學位論文類171-172
- 四、外語文獻172-175
- 附錄175-243
- Ⅰ.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問卷調查:語言的活力和多樣性175-191
- Ⅱ. 200-2001年美國漢語使用人群各州分布表191-212
- Ⅲ. 2000-2011年美國說外語的人口數量百分比變化圖212-213
- Ⅳ. 美國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名單(截止2015年5月4日)213-230
- Ⅴ. 中美兩國建交雙邊教育交流協(xié)議和高層互訪230-233
- Ⅵ. 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成果清單233-235
- Ⅶ. 美國華文網站排行榜(2016年1月)235-243
- 后記243-246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24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鄧浩 ,鄭婕;漢語與漢民族的思維——漢語文化研究之二[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Z1期
2 李光華;漢語走向世界的展望[J];中外文化交流;1993年06期
3 林漢文;漢語的魅力[J];海內與海外;2000年10期
4 張會靜;論漢譯英中漢語文化因素的正確理解與表達[J];煙臺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5 劉高輝;漢語文化與少數民族漢語教學[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6 鄭春燕;漢語的“神”“鬼”文化積淀[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7 本刊編輯部;;科學思想與漢語文化的結晶[J];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01期
8 曹春梅;;論古代西域漢語文化[J];社科縱橫;2006年04期
9 宋曉霞;;論漢語的經濟性[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劉文瑞;;漢語文化漫議[J];華夏文化;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陸剛;;漢語連珠四字結構與英語避虛就實的特點[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趙明;;論漢語國際傳播視域下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問題[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3 解海江;章黎平;;漢語文化詞典的設計與編纂[A];2004年辭書與數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司繼濤;;穿越文化,透視中英方位觀之差異[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社會科學篇)[C];2004年
5 劉坤坤;曾東京;;從《漢語熟語英譯詞典》看漢英熟語詞典的編纂[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王洋;;漢語諧音探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7 蔣立珠;蔣立真;;從翻譯“哈特”還是“黑特”想到的[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迪南;為恢復漢語的優(yōu)雅而吶喊[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2 本報評論員;讓漢語更快地走向世界[N];人民日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謝迪南;漢語危機?[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4 周年洋;恢復漢語的自豪感[N];財經時報;2007年
5 惠銘生;從漢語成為“看客”想到希拉克的憤然離席[N];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謝穎;為漢語張開文化之翼[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7 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曉華;以平等理念推動漢語的現代轉型[N];北京日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俞瑾;誰動了我們的漢語[N];成都日報;2005年
9 五柳客;漢語還有多少美麗?[N];中國文化報;2005年
10 朱競;漢語的魅力[N];吉林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肖順良;美國漢語傳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6年
2 吳海燕;商務漢語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3 劉艷;期望價值、學習目地和學習行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4 岳輝;朝鮮時代漢語官話教科書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丁米;泰國大學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毓民;漢語國際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徐先蓬;漢語的熵及其在語言本體研究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13年
9 范愛賢;漢語言隱喻特質[D];山東大學;2005年
10 蘭巧玲;俄漢語是非問句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彭安琪;馬來西亞彭亨大學漢語班成績測試的評價分析[D];河北大學;2015年
2 張芳蕾;泰國私立小學三年級漢語課堂教學設計探索[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3 李陽;布隆迪大學漢語教學情況調查及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5年
4 張文達;延吉市朝鮮族初中低年段漢語記敘文習作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D];延邊大學;2015年
5 李雪;韓國全羅南道務安地區(qū)CPIK(在韓漢語項目)教學現狀調查研究[D];渤海大學;2015年
6 楊峻;金邊地區(qū)漢語教學情況調查[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7 儂瑋;漢語作為外語聽說自主學習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8 鞏鳳梅;從《實用漢語課本》與《實用漢語教科書》看國別化漢語教材編撰[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9 丁正蕾;泰國中小學漢語課程設置調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10 覃秀萍;泰北中學生漢語夏令營情況調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0142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01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