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詞語的特點及創(chuàng)生動因
本文關鍵詞:2011年新詞語的特點及創(chuàng)生動因
更多相關文章: 新詞語 特點 創(chuàng)生動因
【摘要】:文章從語言學特點和創(chuàng)生動因兩個方面著手,對2011年新詞語進行分析解讀,發(fā)現2011年新詞語中三字詞占明顯優(yōu)勢,附加式合成詞增多,同時涌現了很多類詞綴,造詞方式以類推造詞為主。其創(chuàng)生動因主要源于科技的發(fā)展、新媒體的運用、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因素。
【作者單位】: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宣傳部;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新詞語 特點 創(chuàng)生動因
【分類號】:H136
【正文快照】: 語言猶如社會的一面鏡子,不僅能夠反映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與變化,而且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詞匯是語言中最敏感、最活躍的要素,能迅速地體現時代動態(tài),反映社會文化與人們思想意識、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為及時把握詞語的使用和創(chuàng)新情況,記錄2011年中國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歷史,本文以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徐昌和;鄒蕓;;漢語新詞語產生因素分析——基于社會語言學視角[J];湘南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2 沈孟瓔;漢語新的詞綴化傾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3 張春華;;新詞語構造的合力機制[J];語言文字應用;2009年02期
4 侯敏;;2010年度新詞語解讀[J];語言文字應用;2011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祁慶倩;;現代漢語心理動詞的內部時間結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楊曉黎;;傳承語素:漢語語素分析的新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3 汪紅艷;開啟之功 創(chuàng)新之力——略論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與革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4 蔣美豐;;充分把握原文 有效落實譯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5 嚴芳;;淺談對外漢語中離合詞的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6 薛鳳生;;動補結構否定形式小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7 李錦;;《三國志平話》的程度副詞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8 劉旭;;淺論“X門”的結構特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9 蘇久;石珍;;“xx門”引起的關于類詞綴一點思考——關于漢語外源類詞綴的一點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李光宇;;現代漢語表人名詞類詞綴淺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張思潔;;形合與意合的哲學思辨[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杜衡;李林霞;;技術特征團和外延比較法——對修改超范圍的判斷方法小議[A];專利法研究(2009)[C];2010年
3 龔千炎;;現代漢語的時間系統(tǒng)[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4 靳光瑾;郭曙綸;肖航;章云帆;;語料庫加工中的規(guī)范問題——談《信息處理用現代漢語詞類標記集規(guī)范》[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5 張春華;;新詞語構造的合作機制[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嚴春美;郭熙銅;陳曉東;;基于電子病歷的智能診斷系統(tǒng)研究[A];2011年全國電子信息技術與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陸丙甫;;全球化和漢語的優(yōu)化[A];語文現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8 李艷嬌;楊爾弘;;基于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的連詞考察[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武宏琛;;現代漢語疑問代詞非疑問用法研究述評[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龍又珍;現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4 王俊;現代漢語離合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志富;現代漢語領屬性偏正結構及其相關句法現象[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任敏;現代漢語非受事動賓式雙音復合詞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孟德騰;現代漢語嵌入式預制語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林新宇;漢語和韓國語話題句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宮寶龍;記號的迷思[D];浙江大學;2011年
10 楊一飛;語篇中的連接手段[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石娜;從形合意合角度比較《傲慢與偏見》兩譯本[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友學;句首介詞“在”的隱現及其對外漢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姜丹丹;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田勃;新詞語中的簡縮詞語[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焦陽;現代漢語類詞綴“壇”、“界”、“圈”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艾小艷;英漢左移位構式的認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鄔述法;《九章算術》虛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靜;山西大同方言的實詞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10 王宣予;中高級階段越南留學生漢語“得”字補語句習得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施春宏;詞義的認知模式與詞義的性質及構成——兼談成語的性質[J];辭書研究;2002年06期
2 亢世勇;《新詞語大詞典》的編纂[J];辭書研究;2003年02期
3 孫朝奮;《虛化論》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4年04期
4 陳永國;互文性[J];外國文學;2003年01期
5 郭楚江,周健;類推造詞法對詞義的影響[J];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6 高燕;“吧”的詞化過程[J];漢語學習;2000年02期
7 施春宏;說“界”和“壇”[J];漢語學習;2002年01期
8 王森;;新詞語的容量和壽命[J];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02期
9 沈孟瓔;漢語新的詞綴化傾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
10 沈孟瓔;試論新詞綴化的漢民族性[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本文編號:8815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88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