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恥意識及其在言語表達上的體現
發(fā)布時間:2017-09-11 21:21
本文關鍵詞:中日恥意識及其在言語表達上的體現
【摘要】:中日兩國隔海相望,在語言以及文化等諸多方面相互影響。作為同屬“亞洲文化圈”的大國,日本受中國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吸收借鑒儒家文化道德倫理體系,融入本國國情加以完善之后,從而形成與中國有所不同的恥意識。因而,恥意識的言語表達在兩國發(fā)展歷史上由來已久,業(yè)已成為兩國現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日恥意識在言語表達方面的體現進行闡述。 首先,在明確了本論文的研究意義的基礎上,中國方面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即通過歷史淵源、社會背景等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夏、商、周三代以及先秦時期的恥意識對后世影響巨大,孔孟學說提倡“自律、內省”的恥意識,說明中國的恥意識具有“自律性”。日本方面,從社會特點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等級制度、集團主義、義理這三個國家特色主導著日本人的恥意識,由于日本固有的等級制度以及集團主義導致日本人行事作風時刻在意他人的眼光,決定了其恥意識具有“他律性”。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出兩國恥意識不同的產生原因為:第一、中國人更重視面子,日本人更重視體面;第二、中國人更側重“仁”,日本人更側重“忠”。 其次,對中日兩國恥意識的具體言語表達作了詳細分析。對中日兩國有關恥意識的四字詞語,,包括中國的漢語成語和日本的四字熟語以及諺語,慣用語等具體言語表達著手逐字查閱、逐條分析,力求揭示中日兩國的恥意識在言語表達上的特點。
【關鍵詞】:恥意識 言語表達 中日比較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36;H136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緒論10-12
- 1.1 前期研究10-11
- 1.2 研究意義11-12
- 第2章 中日恥意識比較12-31
- 2.1 中國的恥意識12-17
- 2.1.1 “恥意識”在夏商周三代時期12-14
- 2.1.2 “恥意識”在先秦時期14-17
- 2.2 日本人的恥意識17-23
- 2.2.1 從等級制度看日本人的恥意識18-19
- 2.2.2 從集團主義看日本人的恥意識19-21
- 2.2.3 從義理看日本人的恥意識21-23
- 2.3 中日恥意識的不同及其產生原因23-31
- 2.3.1 中日恥意識的不同23
- 2.3.2 產生原因23-31
- 第3章 恥意識在四字詞語上的體現31-35
- 3.1 漢語成語31-33
- 3.2 日語四字熟語33
- 3.3 小結33-35
- 第4章 恥意識在諺語、慣用語上的體現35-45
- 4.1 諺語35-39
- 4.1.1 漢語35-37
- 4.1.2 日語37-38
- 4.1.3 小結38-39
- 4.2 慣用語39-45
- 4.2.1 漢語39-40
- 4.2.2 日語40-43
- 4.2.3 小結43-45
- 結論45-47
- 參考文獻47-49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49-50
- 致謝5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李海;;論恥感與自律[J];道德與文明;2008年01期
2 黃琪洪妹;;日本女大學生羞恥觀之分析——以京都女子大學為例[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0年04期
3 宋睿;;淺析日本人的“羞恥文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3年02期
4 閆志章;;試論日本“恥文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09期
5 王萃;;論日本人的恥辱觀[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22期
6 劉大艷;;日本的“義理”文化——多元世界中“義理”的墮落[J];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7 付晶;;論中日恥感文化的差異[J];群文天地;2012年01期
8 吳愛蓮;;日語中表達“羞恥感”的詞匯[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7年02期
9 王健宜;語言表達與日本人的感情世界[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9年03期
本文編號:8331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83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