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得”的語法化及其進程
本文關鍵詞:四川方言“得”的語法化及其進程
【摘要】:語法化自出現(xiàn)以來,在國際國內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到目前已形成體系。結合問卷調查從語音語法化、形態(tài)句法語法化及功能語法化三方面解析四川方言"得"的語法化進程,在認知語言學范疇內解析"得"表許可及意愿含義的生成機制及成因。"得"與"得撒""均可表達許可等含義,且使用頻率幾乎相等,這一發(fā)現(xiàn)為全面探析"得"的語法化進程提供了路徑。
【作者單位】: 川北醫(yī)學院外國語言文化系;
【關鍵詞】: 四川方言 語言與語法
【分類號】:H17
【正文快照】: 方言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是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產物,其語法化研究已逐漸成為熱點。[1][2]四川方言屬于漢語北方方言的一個分支,語音、詞匯、語法等和普通話有相當?shù)囊恢滦?但亦有自己的特性。綜觀國內近年來的研究,盡管已有研究者對四川方言某單字語法化進程進行理論性探討,[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牟之渝;劉世英;;重慶話“得”的語法化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鐘維克;重慶方言音系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3 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8年03期
4 力量;解正明;;單音動詞“得”的語法化過程[J];漢語學習;2005年06期
5 楊成虎;語法化理論評述[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6 李思旭;;試論雙音化在語法化中雙重作用的句法位置[J];世界漢語教學;2011年02期
7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04期
8 吳福祥;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01期
9 李科鳳;重慶方言的“打”[J];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09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巖;;先秦時期表結果“所以”的虛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2 李煒;和丹丹;;清中葉以來北京話的“跟”及相關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高玲玲;張明;;語法化動因的再認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4 孟曉慧;;“非!闭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王祥榮;兒童語言中的“上”、“下”類方位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6 權循蓮;田德蓓;;概念隱喻視角下漢語古詩意象的英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臧永紅;;矛盾修飾法基于常規(guī)關系的語用推理[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劉利紅;徐佳麗;;語法化的探討及對外語教學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9 丁慶剛;;古漢語“及”的語法化演變歷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閆文文;;也說“好歹”的語法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趙杰;郭九林;;從認知角度談文化負載詞在翻譯中的功能對等[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林璋;;“てしまぅ”的語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鄧兆紅;;英漢指示代詞“的”與“that”的語法化對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偉;周衛(wèi)紅;;試論語法化理論在對比語言學中的應用——以英漢語篇中替代類型之對比研究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周國輝;隋虹;;語言語境語法化作用的英漢語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楊成虎;;與語法化平行的音系變化連續(xù)統(tǒng)問題[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王春秀;現(xiàn)代俄語同義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5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7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高蕓;從SDRT的視角探析漢語話語結構的修辭格式[D];西南大學;2011年
9 吳淑瓊;基于漢語句法結構的語法轉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陳勇;漢語數(shù)量范疇及其非范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田潔;現(xiàn)代漢語回聲拷貝式“A就A”結構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張麗萍;“不要太”結構的語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谷全;“看”與“l(fā)ook”的語法化對比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魏春妮;“一樣”結構的語義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伍凌;“可是”的虛化及三個平面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王曉輝;“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學;2010年
9 曾檢紅;限制副詞“只”與“X”的粘合[D];南昌大學;2010年
10 汪紅英;論讓步連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朝奮;《虛化論》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4年04期
2 董秀芳;“不”與所修飾的中心詞的粘合現(xiàn)象[J];當代語言學;2003年01期
3 王燦龍;詞匯化二例——兼談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關系[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4 吳福祥;漢語體標記“了、著”為什么不能強制性使用[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5 A. Harris;L. Campbell;吳福祥;;《歷史句法學的跨語言視角》介紹[J];當代語言學;2008年02期
6 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8年03期
7 吳為善;雙音化、語法化和韻律詞的再分析[J];漢語學習;2003年02期
8 馬清華;詞匯語法化的動因[J];漢語學習;2003年02期
9 李宗江;說“完了”[J];漢語學習;2004年05期
10 李思旭;;現(xiàn)代漢語動結式韻律構造模式初探[J];漢語學習;2009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B.Heine;T.Kuteva;龍海平;劉云;;《語法的起源:一種重構》述介[J];當代語言學;2010年01期
2 林有苗;;《語言接觸與語法演變》介評[J];現(xiàn)代外語;2008年02期
3 E.van Gelderen;周流溪;楊成虎;;《語法化所體現(xiàn)的經濟原則》介紹[J];當代語言學;2009年01期
4 李明;;第二屆漢語語法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溫州召開[J];中國語文;2004年02期
5 饒立平;;淺析語法化的單向性[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08期
6 劉進;;語法化理論綜述[J];殷都學刊;2006年01期
7 郝鳳娟;;《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化理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9期
8 田麗;;形式理論框架下的語法化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年11期
9 管春林;;語法化研究及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以“所”字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年05期
10 蘇章海;李志嶺;;漢語語法化研究的元語言系統(tǒng)芻議[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董秀芳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fā)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姚莉;漢語語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國教育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2 辛燕;從系統(tǒng)功能角度詮釋語法化[D];蘇州大學;2009年
3 付寧;語法化視角下的現(xiàn)代漢語單音方位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4 張磊;漢英視覺動詞語法化的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張?zhí)锾?與代詞“并入”相關的雙音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6 劉紅妮;漢語非句法結構的詞匯化[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7 蔡燕;基于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補位“一下”的語法化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8 吳長安;“還”和“更”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王一濤;山西文水方言的趨向動詞及其語法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10 肖小平;代動詞“為”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思華;插入語“據(jù)說”的語法化與主觀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范麗娜;分句結合方式的語法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周青宇;語用充實視角下的語法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裴錦隆;《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介詞語法化過程相關的詞匯語義現(xiàn)象的處理[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月萍;論“可是”[D];河南大學;2010年
6 張靜;“V起”的句法、語義及語法化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7 代瑜;語法化視角的現(xiàn)代漢語副詞標注實證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8 樊城呈;“看來”、“想來”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煜;“再X不過”格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豆會;河南商丘方言中“敢說”的詞匯化和語法化[D];河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6990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69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