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年齡委婉語的社會語言學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英漢年齡委婉語的社會語言學對比研究
【摘要】:委婉語是人類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它存在于不同的社會團體和階層中,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確保雙方交流順利以及愉快的一種常用表達方式。委婉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現象。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社會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沒有脫離社會與文化的語言。作為社會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年齡是人們生活中一個既普遍又很重要的話題。中國和西方社會在對待年齡的看法上存在較多的差異,這導致了關于年齡的委婉語的差異。在西方社會,人們都懼怕變老,因此年齡在日常生活中是-個敏感的話題。然而在中國,人們對于老年人持著相對寬容的態(tài)度。這些差異反映出在一定文化和社會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取向。英語和漢語委婉語在很多方面既有相同又有差異。本文嘗試從語義和構成方面對英語和漢語的年齡委婉語進行對比研究,并進一步挖掘這些差異背后蘊藏的文化原因。本文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年齡委婉語進行對比研究,旨在幫助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年齡委婉語的語言特征和其所反映出的不同的文化價值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恰當地理解和使用。具體來說,本論文嘗試回答以下幾個研究問題:(1)從語義及構成方式來看,英漢年齡委婉語有何異同點?(2)英漢年齡委婉語差異背后可能的緣由是什么?(3)英漢不同文化下的年輕一代在使用年齡委婉語的態(tài)度上有何差異?中國的老年人對年輕一代對他們的稱謂持怎樣的態(tài)度?本篇關于年齡委婉語的對比研究綜合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理論以及對比分析的方法,既幫助了語言使用者更好地了解委婉語,又提高了他們對兩種文化的認識。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中國人對于年齡沒有刻意回避,然而年齡對于大多數西方人來說仍是一項禁忌,在英語中存在大量的年齡委婉語。許多漢語年齡委婉語都來自于古文并且很少在現如今的交流中被使用。兩種語言使用不同的詞匯和修辭方式來構成年齡委婉語。作為一種社會和文化現象,年齡委婉語反映出了人們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為了更好的了解人們的心理,本文對來自英漢兩種不同文化的年輕人做了問卷調查以及對中國老年人進行了訪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來說中國以及西方的年輕人都對老人持尊敬的態(tài)度,西方人更加關注對年齡委婉語的使用。通過對中國老人的訪談可以看出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加,很多中國老人也漸漸開始對年齡變得敏感,由此可以推測出在將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漢語年齡委婉語。文章也進一步探討了兩種語言體現出的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社會習俗、社會制度以及交流策略。最后,筆者對于跨文化交際以及外語教學中如何學習和使用委婉語給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委婉語 年齡 社會語言學 對比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136;H313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3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3-17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3-14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4-15
- 1.3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5-17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7-30
- 2.1 Basic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17-22
- 2.1.1 Definitions of Euphemism17-18
- 2.1.2 Features of Euphemism18-20
- 2.1.2.1 Feature of Indirectness and Implicitness19
- 2.1.2.2 Feature of Universality19
- 2.1.2.3 Feature of Fuzziness19-20
- 2.1.2.4 Feature of Variableness20
- 2.1.3 Age Euphemism:A Brief Introduction20-22
- 2.2 Language,Culture and Euphemism22-24
- 2.2.1 Language and Culture22-23
- 2.2.2 Euphemism and Culture23-24
- 2.3 Previous Studies of Euphemism24-30
- 2.3.1 Major Studies on Euphemism in Western Countries24-25
- 2.3.2 Major Studies on Euphemism in China25-26
- 2.3.3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26-30
- 2.3.3.1 An Introduction to Contrastive Analysis26-28
- 2.3.3.2 Major Studies on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28-30
-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30-35
- 3.1 Research Questions30
- 3.2 Research Method30-35
- 3.2.1 Contrastive Analysis30-31
- 3.2.2 Qualitative Method31-35
- 3.2.2.1 Research Design31-32
- 3.2.2.2 Research Participants32
- 3.2.2.3 Research Intruments32-33
- 3.2.2.4 Data Collection33
- 3.2.2.5 Data Analysis33-35
- Chapter 4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Age Euphemis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35-45
- 4.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Age Euphemism from Semantic Aspect35-41
- 4.1.1 Age Euphemisms in English35-38
- 4.1.1.1 Age Euphemisms of Oldness36
- 4.1.1.2 Age Euphemisms of Old People36-37
- 4.1.1.3 Euphemisms of old People's Home37-38
- 4.1.2 Age Euphemisms in Chinese38-40
- 4.1.2.1 Euphemisms of Different Ages38-39
- 4.1.2.2 Euphemisms of Oldness39-40
- 4.1.2.3 Others40
- 4.1.3 Comparison from Semantic Aspect40-41
- 4.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Age Euphemism from Formation Aspect41-45
- 4.2.1 Lexical Devices41-42
- 4.2.1.1 Using Loan Words41-42
- 4.2.1.2 Using Vague Words and Expressions42
- 4.2.2 Rhetorical Devices42-45
- 4.2.2.1 Metaphor42-43
- 4.2.2.2 Understatement43
- 4.2.2.3 Metonymy43-45
- Chapter 5 Analysis for the Differen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ge Euphemisms45-67
- 5.1 Differences in Social Psychology45-56
- 5.1.1 A Contrastive Survey of Younger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Old People47-53
- 5.1.1.1 The Design of the Questionnaire47
- 5.1.1.2 Results and Analysis47-53
- 5.1.2 An Interview Conducted among Chinese Old People53-56
- 5.1.2.1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view53-56
- 5.1.2.2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56
- 5.2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Values56-60
- 5.2.1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Values57-59
- 5.2.2 Influence on Chinese and English Age Euphemisms59-60
- 5.3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nventions60-63
- 5.4 Differences in Social System and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63-67
- 5.4.1 Differences in Social System63-65
- 5.4.1.1 Perspectives on Social System63-64
- 5.4.1.2 Influence of Social System on Euphemism64-65
- 5.4.2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65-67
- Chapter 6 Conclusion67-70
- 6.1 Major Findings67-68
- 6.2 Implications68-69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69-70
- References70-74
- Appendix Ⅰ74-75
- Appendix Ⅱ75-76
- Appendix Ⅲ7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磊;俄漢委婉語的異同[J];俄語學習;2000年04期
2 李冬梅;對委婉語的若干語用學分析[J];廣州航海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1期
3 彭娜;委婉語探微[J];青島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4 李克勇;法漢委婉語比較[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5 張宇平;現代委婉語特點探析[J];山東電大學報;2000年02期
6 蔡穎華;委婉語的表達效果及發(fā)展趨勢[J];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7 張繼英;委婉語芻議[J];天中學刊;2000年06期
8 楊文秀;從英漢死亡委婉語看中西文化[J];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9 朱適,鄭玉琪;委婉語的功能及其語言文化因素探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1期
10 陸慧;委婉語發(fā)展趨勢探究[J];南通職業(yè)大學學報(綜合版);200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芬;;委婉語:禮貌視角下的有意不合作[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王玉娟;;委婉語特點及其社會功能淺析[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3 吳艷;;環(huán)保委婉語初探[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郝煦;;英語的委婉語[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5 趙晨光;;英美社會語言交際中的委婉語[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6 孫飛鳳;;試論英語文體委婉語的運用與發(fā)展[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7 陳玉泉;;日語中委婉語的語用方式概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楊國萍;韓瑞;;英語委婉機制的認知探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9 李燕芳;;從關聯理論看外交委婉語[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朱玉富;張曉云;;論Эвфемизм的功能[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媒體人 何保勝;我們正在失去“語言遮羞布”?[N];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張永奮;漢意委婉語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邵軍航;委婉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3 劉曉玲;人際關系管理理論視角下《紅樓夢》委婉語語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高少萍;話語倫理學觀照下的委婉語傳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景艷;英日委婉語對比[D];河南大學;2009年
2 郭婷婷;跨文化交際中委婉語的解讀[D];廈門大學;2009年
3 趙麗;英漢職業(yè)委婉語的特點及文化蘊涵[D];西北大學;2010年
4 石霖;俄漢委婉語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田英;韓漢委婉語對比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鵬;古漢語委婉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吳長旗;從“合作”及“禮貌”原則看外交委婉語[D];重慶大學;2004年
8 李昆;論俄漢語言中的委婉語[D];山東大學;2005年
9 樸金鳳;俄語委婉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翟錄;中韓委婉語比較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207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62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