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現(xiàn)代漢語框式介詞的隱現(xiàn)規(guī)律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7-07-16 14:13

  本文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框式介詞的隱現(xiàn)規(guī)律考察


  更多相關文章: 框式介詞 隱現(xiàn) 制約 規(guī)律


【摘要】:介詞的隱現(xiàn)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顯著特點,框式介詞同樣具有這一特征,其使用具有一定彈性:時而具有強制性,時而具有選擇性。作為一種特殊的介詞框架,框式介詞的隱現(xiàn)規(guī)律必然牽涉到前、后置詞各自的使用,其隱現(xiàn)情況也是復雜多面的。雖然框式介詞的隱現(xiàn)只是一種語言表象,但卻受到了來自句法、語義、語用等不同層面的共同制約。這些因素緊密聯(lián)系,相互交叉,很難截然分開。因此框式介詞的前、后置詞在句中是否出現(xiàn),其規(guī)律不是絕對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框式介詞 隱現(xiàn) 制約 規(guī)律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一、介詞隱現(xiàn)情況的分類介詞的隱現(xiàn)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顯著特點,它是“顯現(xiàn)”和“隱含”的合稱。介詞的使用和其他虛詞一樣并非絕對,有一定彈性:既有強制性的一面,也有靈活性的一面。于是介詞出現(xiàn)和不出現(xiàn)被分別歸為了顯性和隱形這兩個相對的語法范疇,即“顯現(xiàn)”和“隱含”。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馬小成;鮑紅霞;李云云;;“介詞+方位詞”作狀語時介詞隱現(xiàn)情況的歷史考察[J];法制與社會;2008年14期

2 陳信春;“對+NP”的“對”的隱現(xiàn)[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3 儲澤祥;“在”的涵蓋義與句首處所前“在”的隱現(xiàn)[J];漢語學習;1996年04期

4 張宏勝;漢語介詞“在”位于句首時的隱現(xiàn)形式描寫[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5 郭熙;;漢語介詞研究述評[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01期

6 林莉銘;;與話題相關的介詞“對”的隱現(xiàn)[J];宜賓學院學報;2008年07期

7 王可可;;《左傳》介詞“于”的隱現(xiàn)問題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2期

8 儲澤祥;;漢語“在+方位短語”里方位詞的隱現(xiàn)機制[J];中國語文;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國華;;徐杰《生成語法的“語類”與傳統(tǒng)語法的“詞類”比較研究》述評[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2期

2 陶振偉;;“拿”的語法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葛婷;;協(xié)同副詞“一起”與“一齊”可替換度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陳紅燕;;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用”字介詞框架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5 周四貴;;《馬氏文通》的介詞理論及其發(fā)展[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劉麗華;;把字句中的向字短語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08期

7 高志勝;;現(xiàn)代漢語讓步連詞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8 李慧;;解析語氣副詞“畢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9 鄧鳳靈;;河南商水話中的時間頻率副詞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魯方冰;;論“V+P+Np”中介詞的虛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郭銳;;語義等值和漢語虛詞的意義分析[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2 鐘明榮;謝雙園;;古今介詞類型之比較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昝紅英;張坤麗;柴玉梅;俞士汶;;現(xiàn)代漢語虛詞知識庫的研究[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gòu)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6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孫愛玲;漢語、印尼語限定性與描寫性狀語對比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9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友學;句首介詞“在”的隱現(xiàn)及其對外漢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陶勝妃;現(xiàn)代漢語謂詞修飾詞前后位置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丁熠;“契合”類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趙瑞粉;《現(xiàn)代漢語詞典》程度副詞配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孫淑營;《列子》介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伍凌;“可是”的虛化及三個平面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張雪麗;洪洞方言“X+人”式使感形容詞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李巖璞;東北小品演員語言中語氣詞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羅主賓;現(xiàn)代漢語“以A為B”句探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定栩;漢語句法的靈活性和句法理論[J];當代語言學;2000年01期

2 劉丹青;漢藏語言的若干語序類型學課題[J];民族語文;2002年05期

3 眸子;;語法研究中的“兩個三角”和“三個平面”[J];世界漢語教學;1994年04期

4 方經(jīng)民;;論漢語空間區(qū)域范疇的性質(zhì)和類型[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3期

5 劉兵;漢語介詞的隱現(xiàn)與論元標識功能的轉(zhuǎn)換[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6 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和發(fā)展[J];中國語文;1997年02期

7 方經(jīng)民;;論漢語空間方位參照認知過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國語文;1999年01期

8 時兵;;也論介詞“于”的起源和發(fā)展[J];中國語文;2003年04期

9 鄒韶華;;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語法功能補議[J];中國語文;2007年01期

10 高橋彌守彥;是用“上”還是用“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今;;呼語祈使句第二人稱主語的隱現(xiàn)[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 陳景元;“VO_1要VO_2”句式生成的制約因素[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陳艷梅;;譯者的主體性及制約因素[J];內(nèi)江科技;2007年10期

4 張娟;;譯者的主體性及制約因素[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安占峰;楊文革;吳俊杰;馬雪梅;王郁;;制約維吾爾語專業(yè)學生專業(yè)素質(zhì)提高的因素探析[J];語言與翻譯;2007年02期

6 唐燕飛;;從心理角度看稱呼語轉(zhuǎn)換現(xiàn)象[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年06期

7 胡清國;;“一量名”否定格式的兩種語序及其制約因素[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林青;;論制約維吾爾語語序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J];語言與翻譯;2010年02期

9 劉淑霞;;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性間接定語構(gòu)成的制約因素[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10 彭桂芝;;基于功能翻譯理論談廣告翻譯的制約因素[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石國勐;;淺析“雙語教學”制約因素及對策[A];貴州省水家學會第三屆、第四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1999年

2 孫旭東;;現(xiàn)代漢語四種隱現(xiàn)句式的篇章制約因素[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3 徐赳赳;;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啟后性分析[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shù)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4 馮用軍;;在線雙語詞典互譯模式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5 劉春卉;;從社會發(fā)展變遷看話語潛義顯化的制約因素[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澤庫河南463名牧民接受漢語培訓[N];黃南報;2008年

2 記者 張昕宇;學語言技能求發(fā)展富裕[N];新疆日報(漢);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邱斌;古今漢語方位詞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2 刁世蘭;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武氏河;現(xiàn)代漢語語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4 翟會鋒;三官寨彝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何星;名轉(zhuǎn)動詞的認知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6 吳春紅;現(xiàn)代漢語位事范疇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李紹群;現(xiàn)代漢語“名_1+(的)+名_2”定中結(jié)構(gòu)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8 席建國;英漢介詞研究的類型學視野[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9 游舒;現(xiàn)代漢語被字句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磊娟;吵架言語行為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2 樸海瑩;巴金《家》稱謂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3 劉靜;試論現(xiàn)代漢語被字句中的補語[D];四川大學;2005年

4 洪靜;道歉言語行為的多維透視[D];山東大學;2005年

5 魏耀川;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D];上海海事大學;2004年

6 紀正紅;廣告語言中的超常搭配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倩;譯者主體性觀照下的有意誤譯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8 田瑋瑋;早期兒童被動句習得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9 孫艷紅;四歲前漢語兒童名詞性偏正短語習得情況考察[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10 申莉;敘述體中“我”的回指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54904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54904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4209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