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教學中交替?zhèn)髯g的動態(tài)過程與筆記訓練
發(fā)布時間:2017-05-24 20:25
本文關鍵詞:口譯教學中交替?zhèn)髯g的動態(tài)過程與筆記訓練,,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國口譯理論和教學法近些年得到迅猛發(fā)展,而這其中大部分口譯研究者和學者對口譯進行的只是一種靜態(tài)研究,對翻譯的動態(tài)過程很少關注,忽視了翻譯過程中的邏輯思維活動的重要性。口譯的動態(tài)研究可以揭開翻譯程序的奧秘,總結出思維模式的規(guī)律。隨著交替?zhèn)髯g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多的業(yè)內外人士開始關注英漢交替?zhèn)髯g中記憶的效果研究。 口譯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于記憶能力,記憶的能力對口譯的質量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文旨在討論口譯記憶機制和邏輯分析過程,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種有效的口譯訓練范式來有效指導口譯教學。本文以吉爾的精力分配模式和巴黎釋意理論為基礎,并參考心理學等相關學科,探討了口譯教學中的動態(tài)思維和筆記教學法。 文中分析了人類三種記憶的心理學依據,闡述了記憶的功能,儲存機制及記憶與口譯的相互關系。根據認知心理學原理,記憶是指進行編碼,儲存,提取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三種記憶系統(tǒng)分別代表信息的加工順序,即記憶最先進入瞬時記憶,部分轉化成短時記憶,最終存入長時記憶。三者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它們在保存的數量,時間和加工方式都各不相同。對口譯機制的詳細闡述,為口譯記憶訓練范式提供了理論基礎。 另一方面,作者也特別關注口譯中的筆記環(huán)節(jié),在長期的學習和觀察中發(fā)現,輸入語的儲存與筆記的協調是初學者最艱難的環(huán)節(jié),需要大量的理論指導,作者引用巴黎釋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分析,綜合,推理,正確理解聽到的信息,并用筆記幫助記憶的理解。口譯的筆記是指譯員在口譯現場通過一定的職業(yè)手段,進行邏輯分析,思維路線整理,原語關鍵詞和文章大意篩選并記錄下來作為譯語的提示性線索。因此,在口譯學習和教學中,應先進行記憶的訓練然后進行筆記的訓練,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此文包括了五個章節(jié):第一章是文獻綜述,作者介紹了口譯的定義,分類及其發(fā)展歷史中的四個重要階段。第二章是理論框架,詳細介紹了丹尼爾·吉爾的認知負荷模式和塞爾斯科維奇的釋意理論,及其在國內外的發(fā)展。第三章在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口譯中動態(tài)思維。第四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介紹了口譯筆記,最后部分特別分析了數字的筆記方法。第五章是調查結果和局限性。
【關鍵詞】:口譯 動態(tài)思維 記憶 筆記訓練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059-4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3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13-17
- 1.1 The Definition of Interpretation13
- 1.2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pretation13-15
- 1.3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ation abroad15-16
- 1.4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ation at Home16-17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17-24
- 2.1 Daniel Gile's Effort Model17-21
- 2.1.1 The Introduction of Daniel Gile's Effort Model17-20
- 2.1.2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Daniel Gile's Effort Model20-21
- 2.2 Seleskovitch's Interpretive Theory21-24
- 2.2.1 The Introduction of Seleskovitch's Interpretive Theory21-23
- 2.2.2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ve Theory23-24
- CHAPTER 3 DYNAMIC THINKING MECHANISM IN INTERPRETATION24-43
- 3.1 Mechanism of Memory24-28
- 3.1.1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emory24-28
- 3.1.1.1 Sensory Memory25-26
- 3.1.1.2 Short Term Memory26-27
- 3.1.1.3 Long-term Memory27-28
- 3.2 Thinking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28-36
- 3.2.1 Utterance Comprehension28-30
- 3.2.2 Analysis and Synthesis30-32
- 3.2.3 Deverblization32-35
- 3.2.4 Reformulation35-36
- 3.3 The Relationship of Memory and Interpretation36-37
- 3.4 Techniques of Dynamic Thinking Training37-43
- 3.4.1 Activated Listening and Exercise37-38
- 3.4.2 Logic Analysis for Source Language38-42
- 3.4.3 Retelling Exercise42-43
- CHAPTER 4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43-50
- 4.1. Definition and Feature43-44
- 4.2 The Contents of Note-taking44-46
- 4.3 Methods of Note—taking46-48
- 4.4 The Note-taking Training of Numbers48-50
- CHAPTER 5 CONCLUSION50-52
- 5.1 Major Findings50-51
- 5.2 Limitation51-52
- BIBLIOGRAPHY52-55
- ACKNOWLEDGEMENTS5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盛臘萍;英語專業(yè)的口譯教學[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劉伯祥;對口譯課的觀察與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06期
3 肖曉燕;同聲傳譯的多任務處理模式[J];中國翻譯;2001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喬霞;口譯思維與交替?zhèn)髯g中的筆記訓練[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路云芳;交傳筆記初探[D];河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口譯教學中交替?zhèn)髯g的動態(tài)過程與筆記訓練,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919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9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