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代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16 20:46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吳敬梓創(chuàng)作的直接批評清末現(xiàn)實生活的古代長篇諷刺小說。其諷刺藝術在文學史上成就最高。作者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并且這也是一部通俗小說,采用的幾乎全是白話,很能體現(xiàn)當時社會的語言風貌,具有很高的語言研究價值。本文選取《儒林外史》代詞為研究對象,全面描寫《儒林外史》代詞的語法特點;借以了解近代漢語代詞的種類范圍和當時代詞的使用情況及發(fā)展演變的大致狀況,使近代漢語代詞“史”的線索貫穿起來。這對整個漢語語法代詞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結合前人研究代詞的豐富成果,運用微觀和宏觀相結合、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分析等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儒林外史》的代詞。本文主要包括七部分:一、緒論,包括3小部分:1、關于代詞。目前代詞存在三方面的分歧:代詞的立類問題;代詞的虛實問題;代詞的分類問題。對于立類問題,我們主張代詞是一個獨立的詞類,再根據(jù)這些詞的指代功能進行再分類。對于虛實問題,目前的語法著作,不再按意義,而是根據(jù)句法功能來劃分代詞虛實的,把代詞歸入實詞。對于分類問題,本文采用三分法來展開論述。2、近...
【文章來源】:西南大學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關于代詞
第二節(jié) 近代漢語代詞的研究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本文選題意義和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一章 《儒林外史》代詞的詞量和詞頻
第一節(jié) 人稱代詞的詞量和詞頻
第二節(jié) 指示代詞的詞量和詞頻
第三節(jié) 疑問代詞的詞量和詞頻
第二章 《儒林外史》代詞的句法功能
第一節(jié) 人稱代詞的句法功能
第二節(jié) 指示代詞的句法功能
第三節(jié) 疑問代詞的句法功能
第三章 《儒林外史》代詞的語義功能
第一節(jié) 人稱代詞的語義功能
第二節(jié) 指示代詞的語義功能
第三節(jié) 疑問代詞的語義功能
第四章 《儒林外史》代詞性結構
第一節(jié) 代詞性結構的數(shù)量和使用頻率
第二節(jié) 代詞性結構的內部結構關系
第三節(jié) 代詞性結構的句法功能
第四節(jié) 代詞性結構的語義功能
第五章 《儒林外史》代詞其他現(xiàn)象分析
第一節(jié) 《儒林外史》代詞異同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
第三節(jié) 疑問代詞"甚么"的語法化分析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在校期間所發(fā)表的文章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金瓶梅詞話》中的人稱代詞系統(tǒng)[J]. 曹煒.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2]《清平山堂話本》中的“這”、“那”系指示代詞[J]. 王慧.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9(04)
[3]指示代詞“這”的若干問題研究[J]. 鄒曉玲.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4]國外關于指示代詞的研究[J]. 全薇. 科技信息. 2008(34)
[5]人稱代詞復數(shù)形式單數(shù)化的類型意義[J]. 陳玉潔.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8(05)
[6]也談語法化[J]. 郭錫良.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4)
[7]關于指示代詞“每”和“各”[J]. 王江.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3)
[8]《說苑》指示代詞研究[J]. 顏麗.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8(01)
[9]《列女傳》疑問代詞詢問功能初探[J]. 王曉俊.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7(04)
[10]《搜神記》疑問代詞“何”及其“何”字結構考察[J]. 王秀芳.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S1)
博士論文
[1]漢語人稱代詞考論[D]. 陳翠珠.華中師范大學 2009
[2]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D]. 張尹瓊.復旦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墨子》代詞研究[D]. 李琦.首都師范大學 2008
[2]《兒女英雄傳》指示代詞研究[D]. 施順玉.山東大學 2008
[3]《六度集經(jīng)》代詞分析[D]. 韓鑫.曲阜師范大學 2008
[4]《祖堂集》代詞研究[D]. 余溢文.上海師范大學 2007
[5]《國語》代詞語法研究[D]. 鄭益兵.廣西師范大學 2007
[6]魏晉南北朝譯經(jīng)疑問代詞研究[D]. 沈林林.南京師范大學 2006
[7]《搜神記》人稱代詞研究[D]. 苗太琴.東北師范大學 2006
[8]《鹽鐵論》代詞研究[D]. 魯艷霞.山東師范大學 2005
[9]疑問代詞“什么”非疑問用法的歷時考察[D]. 鹿欽佞.延邊大學 2005
[10]《說苑》代詞研究[D]. 顏麗.曲阜師范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233763
【文章來源】:西南大學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關于代詞
第二節(jié) 近代漢語代詞的研究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本文選題意義和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一章 《儒林外史》代詞的詞量和詞頻
第一節(jié) 人稱代詞的詞量和詞頻
第二節(jié) 指示代詞的詞量和詞頻
第三節(jié) 疑問代詞的詞量和詞頻
第二章 《儒林外史》代詞的句法功能
第一節(jié) 人稱代詞的句法功能
第二節(jié) 指示代詞的句法功能
第三節(jié) 疑問代詞的句法功能
第三章 《儒林外史》代詞的語義功能
第一節(jié) 人稱代詞的語義功能
第二節(jié) 指示代詞的語義功能
第三節(jié) 疑問代詞的語義功能
第四章 《儒林外史》代詞性結構
第一節(jié) 代詞性結構的數(shù)量和使用頻率
第二節(jié) 代詞性結構的內部結構關系
第三節(jié) 代詞性結構的句法功能
第四節(jié) 代詞性結構的語義功能
第五章 《儒林外史》代詞其他現(xiàn)象分析
第一節(jié) 《儒林外史》代詞異同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
第三節(jié) 疑問代詞"甚么"的語法化分析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在校期間所發(fā)表的文章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金瓶梅詞話》中的人稱代詞系統(tǒng)[J]. 曹煒.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2]《清平山堂話本》中的“這”、“那”系指示代詞[J]. 王慧.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9(04)
[3]指示代詞“這”的若干問題研究[J]. 鄒曉玲.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4]國外關于指示代詞的研究[J]. 全薇. 科技信息. 2008(34)
[5]人稱代詞復數(shù)形式單數(shù)化的類型意義[J]. 陳玉潔.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8(05)
[6]也談語法化[J]. 郭錫良.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4)
[7]關于指示代詞“每”和“各”[J]. 王江.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3)
[8]《說苑》指示代詞研究[J]. 顏麗.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8(01)
[9]《列女傳》疑問代詞詢問功能初探[J]. 王曉俊.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7(04)
[10]《搜神記》疑問代詞“何”及其“何”字結構考察[J]. 王秀芳.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S1)
博士論文
[1]漢語人稱代詞考論[D]. 陳翠珠.華中師范大學 2009
[2]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D]. 張尹瓊.復旦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墨子》代詞研究[D]. 李琦.首都師范大學 2008
[2]《兒女英雄傳》指示代詞研究[D]. 施順玉.山東大學 2008
[3]《六度集經(jīng)》代詞分析[D]. 韓鑫.曲阜師范大學 2008
[4]《祖堂集》代詞研究[D]. 余溢文.上海師范大學 2007
[5]《國語》代詞語法研究[D]. 鄭益兵.廣西師范大學 2007
[6]魏晉南北朝譯經(jīng)疑問代詞研究[D]. 沈林林.南京師范大學 2006
[7]《搜神記》人稱代詞研究[D]. 苗太琴.東北師范大學 2006
[8]《鹽鐵論》代詞研究[D]. 魯艷霞.山東師范大學 2005
[9]疑問代詞“什么”非疑問用法的歷時考察[D]. 鹿欽佞.延邊大學 2005
[10]《說苑》代詞研究[D]. 顏麗.曲阜師范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2337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233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