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漢語溫覺形容詞“冷”的語義演變及其通感隱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03 13:44
   語言隨著時代社會不斷發(fā)展變化,語義是變化的主要方面之一。在引起語義演變的眾多原因中,隱喻不僅起了積極地推動作用,對變化后詞義的理解也有重大意義。(Saeed,2009)通感隱喻作為隱喻的一大次類,致力于研究感官詞之間的相互映射、意義相互影響變化;因此,通感隱喻同樣導致詞義變化。Williams(1976)從通感隱喻視角研究了英語通感形容詞的語義演變和映射規(guī)律,提出:通感隱喻由低級感官向高級感官映射,反之則不然。相較而言,針對漢語通感形容詞語義變化及其映射規(guī)律的研究較為稀少。Langacker(1987)提出,觸覺是人類最基礎的感覺,包括溫度(temperature),壓力(pressure)和痛覺(pain)三類。其中,溫覺又由熱、溫、涼、冷四部分組成,涵蓋不同溫覺詞匯,用以描寫人類對溫度的知覺經(jīng)驗!袄洹钡囊饬x變化復雜多樣,涉及的通感隱喻也較多,對其語義變化和通感隱喻進行歷時研究,不僅對溫覺形容詞“冷”的意義理解和正確用法有重大意義,同時也能填補漢語溫覺形容詞語義變化及其通感隱喻研究的空白。本文以概念隱喻和通感隱喻為理論基礎,對“冷”一詞的語義變化進行了系統(tǒng)地歷時研究,把握語義演變的實際過程,總結(jié)多種詞義的復雜性;并重點關注其通感隱喻部分,探討通感隱喻的表現(xiàn)形式和通感隱喻遷移的總體趨勢。主要研究問題為:1)就語義而言,漢語通感形容詞“冷”經(jīng)歷了何種演變過程?2)“冷”涉及了哪些感官的通感隱喻?3)其隱喻遷移的總體趨勢是什么?是否符合前人提出的通感映射規(guī)律?如不符,不同之處在哪里?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的在線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CCL),研究對象以“冷”為關鍵詞,歷時地檢索了語料庫中包括“冷”在內(nèi)的所有單字詞、雙字詞、多字詞及句子,詞語意義及通感隱喻主要由本文作者進行分析解釋,必要時借助字典、相關書籍、網(wǎng)絡和資深漢語教師的幫助。研究主要發(fā)現(xiàn)為:1)“冷”最初以通假字的形式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到戰(zhàn)國時期才形成自己的源語義;2)“冷”在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各個時期都有新的詞義擴展;主要以源語義出現(xiàn),描述物體溫度低、寒冷,與“溫”、“暖”、“熱”相對;“冷”與其他詞構(gòu)成的搭配結(jié)構(gòu),總體上呈現(xiàn)一種消極意義;3)“冷”屬于溫覺域,后逐漸擴展到痛覺、壓力、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領域;其通感隱喻的轉(zhuǎn)移趨勢與Williams(1976)提出的英語感官形容詞的通感映射規(guī)律不完全一致,但卻符合趙青青和黃居仁(2018)提出的漢語感官形容詞的通感映射模型;4)在“冷”的通感隱喻中,各個時期主要的目標域都是視覺域,而最次要的目標域在不同時期各有不同。
【學位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H109.4
【文章目錄】: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Design
        1.3.1 Corpus for Data Collection
        1.3.2 Tools for Data Analysis
        1.3.3 Research Approaches
        1.3.4 Research Procedures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Temperature-sense Adjective“Leng”
        2.1.1 Semantic Studies
        2.1.2 Cognitive Studies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ynaesthetic Metaphor
        2.2.1 Rhetorical Studies
        2.2.2 Linguistic Studies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3.1.1 A Brief Review on Metaphor
        3.1.2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3.1.3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3.2 Synaesthetic Metaphor
        3.2.1 Definition of Synaesthetic Metaphor
        3.2.2 Working Mechanism of Synaesthetic Metaphor
        3.2.3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of Synaesthesia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Semantic Change of“Leng”
    4.1 Ancient Chinese
    4.2 Medieval Chinese
    4.3 Modern Chinese
    4.4 Contemporary Chinese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Synaesthetic Metaphor of“Leng”
    5.1 Medieval Chinese
    5.2 Modern Chinese
    5.3 Contemporary Chinese
    5.4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Collected Data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守卿;;比喻與通感辨析[J];教育革新;2010年11期

2 李愛君;;唐詩中通感的運用與英譯[J];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王茹;;英漢通感隱喻對比淺析[J];文教資料;2016年27期

4 何元田;;感官交融 深層領悟[J];教書育人;2016年34期

5 楊運生;;通感、聯(lián)想和想象在音樂欣賞課中的運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7年01期

6 徐向利;;歷史通感教學芻議[J];歷史教學問題;2016年06期

7 姚瑩;;談歌唱教學中的通感體驗[J];江蘇教育;2017年17期

8 金燕南;;通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J];江蘇教育;2017年17期

9 尹潤萍;;以“融通”的橋梁 “貫通”音樂學習——蘇少版四下《花之圓舞曲》的通感教學設計與實施[J];江蘇教育;2017年17期

10 戴海云;;浸潤心靈須行“樂” 通感體驗喚潛能——音樂教學中通感的內(nèi)涵、作用及運用要點[J];江蘇教育;2017年1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宇弘;英漢語通感認知模式對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3 來嘉隆;建筑通感研究—一種建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提出與建構(gòu)[D];東南大學;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麻睿;味覺通感在視覺傳達中的設計表現(xiàn)研究[D];蘇州科技大學;2019年

2 陳萌;漢語溫覺形容詞“冷”的語義演變及其通感隱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9年

3 洪宇中;公共空間中的通感化藝術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9年

4 賈貴娟;認知語言學視角下溫度詞的維譯研究[D];喀什大學;2019年

5 王怡紅;通感的旋律:“和平音樂”主題海報的設計藝術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年

6 盧昌杰;《莊子》通感研究[D];西藏大學;2019年

7 王德振;“通感”在初中美術繪畫教學中的應用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年

8 古洪精;基于語料庫的漢語聽覺通感式隱喻認知探討[D];湖南科技大學;2018年

9 王萬婷;基于通感研究的展示空間體驗性設計[D];南京理工大學;2017年

10 徐瑩瑩;論通感辭格產(chǎn)生的基礎及類型[D];長春理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6865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86865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4ea7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