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非語言符號的特性與表達功能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躍平;;試論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的共性與個性[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河寧;孟海華;饒睿;;中國古代人際傳播思想中的關系假設[J];安徽史學;2006年03期
2 李思龍;;關于語言單極化和文化趨同化問題的探討[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3 李爽;視覺符號的抽象程度與意義表達[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方浩范;對文化全球化與邊緣文化的思考[J];長白學刊;2005年04期
5 鐘首民;非語言符號傳播中的性別差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6 童謹;;論現(xiàn)代技術的危險和人的歷史責任[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熊澄宇,孫 暉;從符號學理論看網(wǎng)絡傳播[J];當代傳播;2002年04期
8 楊艷華;程紹華;王昕;胡欣;曲珍;;藏英手勢語交際短路現(xiàn)象初探[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9 陳定才;;大學生“網(wǎng)絡同居”社會問題淺析[J];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張世友;論“慎獨”精神對大學生網(wǎng)絡道德教育的意義[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麗;;技術中的符號[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晨;中國證券市場信息監(jiān)管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楊廣軍;高中物理教材設計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伍靜;中美傳播學早期的建制化歷程與反思[D];復旦大學;2007年
4 陳圣浩;景觀設計語言符號理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5 吳紅雨;當代中國電視受眾需求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張玉玲;網(wǎng)絡語言的語體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錢紀芳;和合翻譯觀照下的服裝文字語言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8 胡興華;軟件技術的哲學探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李蒙;賽博技術的倫理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10 方毅;中國生態(tài)文明的SST理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甜;鐵凝小說語言符號的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盧晶蕊;粘土動畫角色設計的應用研究[D];東華大學;2010年
3 晏九s
本文編號:28079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80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