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詞的性質(zhì)和數(shù)量表達的核心——語序類型學的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陸丙甫;;不同學派的“核心”概念之比較[J];當代語言學;2006年04期
2 李艷惠;陸丙甫;;數(shù)目短語[J];中國語文;2002年04期
3 徐丹;傅京起;;量詞及其類型學考察[J];語言科學;201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戚曉杰;;從《聊齋俚曲集》看漢語動詞拷貝句式的產(chǎn)生年代[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2 杜道流;指稱、陳述理論及其對上古語法研究的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3 姜紅;;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施發(fā)筆;試論《水滸傳》介詞避復的技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5 阮緒和;形名偏正結構的語法功能[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陶振偉;;“拿”的語法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馮鳴;英語表持續(xù)時段的for短語和漢語時量詞語的比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9 姚小烈;;關于“NP的VP”結構中心語問題的一點思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10 王有衛(wèi);;語素文字說質(zhì)疑[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2 沈煥生;朱磊;;基于信息內(nèi)容的關鍵詞抽取研究[A];中國電子學會第十五屆信息論學術年會暨第一屆全國網(wǎng)絡編碼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3 呂曉玲;;閩南方言南安話的類結構助詞“得”、“說”、“伊”、“通”[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王文藝;;布依語與漢語量詞比較[A];布依學研究(之七)——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5 田長生;;淺談《論語》中的復疊現(xiàn)象[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阮緒和;;江西武寧(上湯)話的程度副詞“死、幾、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蔣仁萍;;古代漢語代詞“之”的回指用法與語序的互動[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鐘明榮;謝雙園;;古今介詞類型之比較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趙明慧;李平華;;“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7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楊先明;0-5歲漢語兒童語言發(fā)展的認知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jù)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烏曉麗;“X+—N比—N+VP”表義功能新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馮海瑛;《萬歷野獲編》分詞理論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劉婧一;元代筆記分詞理論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曹萍;府城官話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曠金輝;漢英名詞前置修飾語語序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陶勝妃;現(xiàn)代漢語謂詞修飾詞前后位置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王彩利;“N的V”的構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艷惠,石毓智;漢語量詞系統(tǒng)的建立與復數(shù)標記“們”的發(fā)展[J];當代語言學;2000年01期
2 司富珍;中心語理論和漢語的DeP[J];當代語言學;2004年01期
3 周國光;對“中心語理論和漢語的DeP”一文的質(zhì)疑[J];當代語言學;2005年02期
4 葉桂郴;羅智豐;;漢語動量詞形成的原因[J];古漢語研究;2007年03期
5 石定栩;;動詞后數(shù)量短語的句法地位[J];漢語學報;2006年01期
6 陸丙甫;無限遞歸的條件和有限切分[J];漢語學習;1983年03期
7 熊仲儒;劉麗萍;;漢語動結式的核心[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8 徐丹;;下游史興語的某些特點[J];民族語文;2009年01期
9 傅京起;徐丹;;SVO語言里的賓語前置[J];民族語文;2009年03期
10 黃行;我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詞序類型[J];民族語文;1996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熊仲儒;現(xiàn)代漢語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國芳;;漢語“一點兒”的英譯[J];考試周刊;2007年07期
2 許劍宇;;《佛本行集經(jīng)》中的數(shù)量表達[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3 全湘燕;;模糊性在現(xiàn)代漢語數(shù)量表達中的運用[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4 李宗杰;量詞在英譯漢中的運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4年01期
5 張向群;;量詞的換用與活用[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6 杜敏;獨上高樓 開拓新域──《量詞修辭審美論》評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7 陳艷菊;;量詞的妙用[J];中文自修;1996年12期
8 凌立;淺析漢藏量詞的異同[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7年03期
9 魏德勝;《敦煌漢簡》中的量詞[J];古漢語研究;2000年02期
10 樂偉國;常見的量詞英譯列舉[J];小學教學設計;2004年3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紱;;《顏氏家訓》量詞研究[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蓋興之;丁志磊;;彝緬語量詞的共時分析[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3 鄂成國;高作峰;徐東方;王彩虹;;重復n人隨機合作對策的穩(wěn)定集和弱穩(wěn)定集[A];第四屆中國不確定系統(tǒng)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許t熋,
本文編號:25678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67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