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詞匯的跨語言比較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
【分類號】:H03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梁文清;論古代日本對漢文化的移植與大化改新[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zhí)?;聊齋俚曲詈詞研究[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秦廷斌;;土家族語言的現(xiàn)狀與保護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3期
3 黃育才;正確看待當前的漢英混用現(xiàn)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4 侍中;中西思維方式差異說辯難[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王謙;蘇寧;;淺論新時期鄉(xiāng)土文學中方言的審美作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6 林芳;榮吉;;論戲劇藝術中的獨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7 李慧;曾智;;試析樓盤廣告語對語言得體性原則的偏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8 曹志國;;文學語言與生活的距離——以宮林的小說《大霧彌漫》、《點暈》為例[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武麗華;談英漢語言中語用得體的文化對比[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10 李有華;;了解中西文化差異 提高翻譯教學效果[J];安順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徐志凡;;高職英語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現(xiàn)象的反思[A];云南省高職高專教育分會第七次全體理事會暨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家寧;林哲;;談外來詞的漢化處理[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3 李開;;從理論啟蒙到理論體系——學習高名凱先生《語言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4 郭旭東;;島內語言與大陸語言的差異表現(xiàn)及其對兩岸交流的影響[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八輯)[C];2011年
5 劉錦芳;;中西文化下廣告翻譯的差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陳冀青;馮保初;李曉紅;;創(chuàng)建規(guī)范開放的語用環(huán)境[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集)[C];2002年
7 歐妮;;突顯地域性 增強實用性——由通用對外漢語口語教材的不足引起的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郭莉敏;俄語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武曉麗;漢語核心詞“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陳榮;英語詞匯教學的認知語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田夏彪;文化認同視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補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漆捷;意會知識及其表達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10 吳超;經(jīng)、史視閾下的清初實學學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語言符號與貨幣的通約性初探[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蘇章海;進化與融合:中西語言學元語言關鍵詞系統(tǒng)對比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陳茜;詞語借用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丁雅敏;我國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文化傳播模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小英;幼兒教師教學語言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李艷春;語言經(jīng)濟學視域下網(wǎng)絡語言的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崔學勤;漢語字母詞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8 林承亮;漢語顏色詞“白”的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馬卓;中學生語文課外閱讀問題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惠;中國當代大眾文化中的犬儒主義傾向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光岳;氐族的來源和遷徒[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2 王光銀;紅軍初創(chuàng)時期軍事人才來源述略[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 聶鳳芝;俄語成語的分類及來源淺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陳軍;山東體院教學管理干部隊伍的現(xiàn)狀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5 石應平;鹽源及瀘沽湖地區(qū)漢族的來源[J];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02期
6 劉曉靜;《聊齋俚曲》的曲牌運用情況[J];蒲松齡研究;2003年02期
7 莊大鈞;《莊子》文學探源[J];管子學刊;2003年04期
8 周淑萍;英漢諺語淵源比較分析[J];南平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9 時良兵;;敬稱“您”的來源[J];長沙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10 孔祥馥;;青海漢語方言詞匯來源淺析[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閆杰;王軍;;陜南古鎮(zhèn)青木川[A];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張文兵;鄒曉松;;論陶瓷產(chǎn)品功能與形態(tài)[A];《中國陶瓷藝術設計發(fā)展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雷澤勇;孟鵬;王曼;尤國春;于世河;周鳳艷;;優(yōu)質、抗逆新樹種—彰武松主要特性的研究[A];持續(xù)發(fā)展,,再創(chuàng)輝煌——中國林學會林木遺傳育種分會第五屆年會文集[C];2002年
4 藍葉芬;楊若明;;少數(shù)民族醫(yī)藥中微量元素研究的現(xiàn)狀和展望[A];中國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5年
5 陳建新;;基于產(chǎn)品設計形態(tài)的符號詮釋[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6 陳莎;張穎;曹瑩;王曉偉;;我國廢舊電子產(chǎn)品現(xiàn)狀的探討[A];2007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卷)[C];2007年
7 黃鷺娜;蔣林華;;南京市廢棄混凝土回收利用現(xiàn)狀[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8 代傳銀;;沉淀法白炭黑中鐵來源的探討[A];第十二屆全國無機硅化合物技術與信息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鄭強;王萬杰;郁秋明;稅波;姚憲波;;PA1212/PS共混體系的形態(tài)與流變行為[A];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張國徽;;印染廢水的來源和特征分析[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中卷)[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宇 陸斌;中國成為穩(wěn)定的活力來源[N];江蘇經(jīng)濟報;2000年
2 曹海英;拍賣品的范圍與來源[N];中國礦業(yè)報;2000年
3 宗恕;風險投資來源多[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4 記者 趙承;農民收入來源向多元化發(fā)展[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5 馮建中;探討選手出路來源 鑄造一流教練隊伍[N];中國體育報;2001年
6 劉春庭;聯(lián)合國貨物和服務采購的來源[N];國際商報;2002年
7 孫公;強調自愿無償且來源合法[N];法制日報;2000年
8 韓丹 程繼明;差別是壟斷利潤的來源[N];中國經(jīng)營報;2000年
9 廣東經(jīng)天律師事務所 黃曉黎 律 師;收購資金的來源問題[N];證券時報;2002年
10 本報記者陳來;機構角力時代到來?[N];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慧斐;成體組織干細胞來源依據(jù)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3年
2 謝忠雷;茶園土壤環(huán)境地球化學因素與茶葉從土壤中吸收鋁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1998年
3 尹海良;現(xiàn)代漢語類詞綴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4 張潔;P(CL-LA)-b-mPEG類嵌段共聚物膠束的制備、膠束化行為及藥物釋放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5 陳宏;貴州松桃大興鎮(zhèn)苗語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6 呂輝雄;廣州市典型醫(yī)院空氣中羰基化合物等揮發(fā)性有機污染物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年
7 楊海君;土壤中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微生物修復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6年
8 霍秋立;松遼盆地徐家圍子斷陷深層天然氣來源與成藏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7年
9 丁好;論古典奏鳴曲的形成[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10 王連森;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競爭優(yōu)勢及其來源的衡量與判別[D];山東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德新;城市低密度聯(lián)排住宅形態(tài)演進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2 趙吳瓊;長期施肥土壤有機磷形態(tài)變化及有效性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7年
3 李長軍;不同性別高山紅景天形態(tài)和氣孔特征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4 宋姣;《初級韓國語》的漢字詞與漢語詞匯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05年
5 盧揚;外源銀在土壤中形態(tài)變化及銀在水稻體中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6 閆杰;多元文化視野下的陜南民居[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7 張慧娟;圖形空間形態(tài)中的視覺語義探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8 張曦月;《飛報》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高磊;遼代佛教文學形態(tài)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佟漢文;烏拉爾甘草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533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5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