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會議PPT演示稿語用解讀
[Abstract]:As a new language category, PPT present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medium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reports. This kind of new language has distinct textual features: eye-catching expression, multi-modal display, concise hi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deal speech effect, the speaker must follow the five new economic criteria of speech optimal allocation: general equilibrium criterion, premise consensus criterion, proximity criterion, effective criterion and conformity criterion.
【作者單位】: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2012年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情景互動教學模式下農(nóng)業(yè)院校國際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以“國際學術交流英語”課程為個案》(項目編號:SDYY12105)”的部分成果
【分類號】:H03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向明友;論言語配置的新經(jīng)濟原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05期
2 胡庚申;國際學術會議的語用特征[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淮平;話語的語用含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陸榮榮;從認知語境差異看文學作品中習語的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劉莉;淺議圖式論與英語閱讀教學[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3期
4 吳秀芳;;語用模糊與語境關聯(lián)[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5 王紅孝,李民權;對隱喻的空間映射論與概念整合認知過程的再認識[J];北方論叢;2004年04期
6 方艷;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語境的設置[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7 邢清清;從語言感知理論看英語聽力教學中的羨余信息[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8 夏蓉;英語動詞時態(tài)形式的語用功能[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陳春,宋曦;試析外交語言中語用含糊的特點[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10 呂文靜,肖丹;由關聯(lián)理論看反諷言語[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潔麟;;心理語言學與“傳”務求通新解——對電視“說”新聞的心理語言學解讀[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2 肖建華;彭工;;國際學術會議的語言及其效果研究[A];學術交流質量與科技研發(fā)創(chuàng)新——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8年
3 林小峰;;論文化差異中語言系統(tǒng)差異對翻譯的影響[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6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4 戴雪梅;;中國與英美文化交際中禮貌原則的異質性[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東晶;俄漢代詞指示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牛保義;相信和懷疑:附加疑問句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3 徐章宏;隱喻話語理解的語用認知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2年
4 姜玲;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5 王道英;“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聶仁發(fā);現(xiàn)代漢語語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王文忠;修辭活動的民族文化特點[D];黑龍江大學;2003年
8 潘世松;不同年齡段語用主體語體特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9 彭建武;語言轉述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劉國輝;英漢請求策略理論與實證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菊;關聯(lián)理論與交際[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 張林雅;翻譯的語用觀[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3 溫金海;論H.P.Grice的“會話含義”[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楊家勝;現(xiàn)代俄語中的評價范疇[D];黑龍江大學;2001年
5 傅夢媛;關聯(lián)理論與語用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汪文格;矛盾修辭中的對立與統(tǒng)一及其在商務英語中的應用[D];湖南大學;2001年
7 崔曉玲;英語因果復合句與漢語因果復句的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01年
8 韓淑華;漢語的“什么”與英語的“what”[D];延邊大學;2001年
9 郭嵐;廣告語中對讀者的心理順應[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2年
10 張錄俠;銜接連貫在大學英語閱讀中的作用[D];西北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向明友,朱邁青;論言語的社會交際功能——經(jīng)濟分析語用學探究之二[J];外語學刊;2001年01期
2 秦秀白!510640;體裁教學法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1期
3 韓金龍,秦秀白;體裁分析與體裁教學法[J];外語界;2000年01期
4 胡庚申;國際學術會議的語用特征[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04期
5 王雪;語篇體裁、語篇類型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10期
6 張弘;學術范式轉型與批判意識[J];學術月刊;2003年07期
7 廖七一;研究范式與中國譯學[J];中國翻譯;2001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龔維國;;“非X不Y”句式的語義闡釋[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朱雷;;經(jīng)濟“元規(guī)則”下的新詞研究[J];作家;2011年16期
3 張萍;;以《紅樓夢》為例淺析語言經(jīng)濟性的認知原理[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4 韓曉云;;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的產(chǎn)生原因及特點[J];文學教育(下);2011年06期
5 張舒;;“X族”新成員——“考碗族”小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張潔瓊;;宏觀語用學視角下的廣告語研究[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7 曹德和;;里程碑·指南針·新臺階(續(x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研讀心得和延伸思考[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韓林林;;淺析語言中的“類推”現(xiàn)象[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9 陳金美;;“程度副詞+名詞”結構語用探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10 方蕾;;對“吃+N”類短語的生成及發(fā)展合理性的分析[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范鋒;;范疇化與詞匯空缺漢英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2 熊禮淼;;V+(的)+N偏正結構中“的”的隱現(xiàn)[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曹艷梅;;從Shannon & Moles的交際理論看語言交際中的冗余性[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陳密容;;網(wǎng)絡語言試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鄧紅風;;論漢語中的空動詞be[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李德毅;在國內的國際學術會議上 使用雙語,如何?[N];學習時報;2007年
2 范忠山;別讓漢語成為科學看客[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3 記者 馬文生 實習記者 燕鏡伊;推動我國術語工作的應用發(fā)展[N];中國國門時報;2006年
4 記者 柳霞;中外學者攜手共譯《五經(jīng)》[N];光明日報;2009年
5 陸儉明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教授);極富創(chuàng)新性的方言詞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6 原正軍 馬小尚;珍視母語[N];人民日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 姜艷萍;創(chuàng)立中國語言學創(chuàng)新平臺[N];聯(lián)合日報;2010年
8 歐陽朝龍;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事業(yè)又結碩果[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高衛(wèi)東;語篇回指的功能意義解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11年
2 陳偉英;漢語主語省略的認知語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歡;網(wǎng)絡語言的經(jīng)濟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李寧;有稿同傳中的經(jīng)濟原則[D];廈門大學;2009年
3 高俊霞;現(xiàn)代漢語方式賓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肖奇民;喬姆斯基的特征核查理論的困境及可能出路[D];湖南大學;2006年
5 孫永;經(jīng)濟原則下解讀語義模糊:對漢字“幾”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宋鑫;[D];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7 姚愛萍;漢英交際中經(jīng)濟句式的比較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8 吳愛;零式連接的認知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8年
9 智紅霞;現(xiàn)代漢語動賓式“開V”類動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10 蔣玲;“X 化”結構的多角度考察[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065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50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