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訓詁學在21世紀的發(fā)展趨勢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there have been three complementary but different views on the orientation of exegetics in modern learning: one is applied exegetics as a tool of philology, the other is exegetics, which has entered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Third, the exegetic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rmeneutic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development of exegetics in modern times can be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 theory, linguist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philology, cultural studies, philosophy, etc. This is the characteristic brought about by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exegesis material, so it is not necessary to put the pluralistic angle in opposition. The key is not to forget inheritance, not to use the wrong data, and to deviate from the scienc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resources of exegetics be used most widely.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分類號】:H1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申小龍;;訓詁:中國文化闡釋的前沿——評《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中的訓詁學思想[J];讀書;1988年02期
2 周光慶;朱熹《四書》解釋方法論[J];孔子研究;2000年06期
3 周光慶;孟子“以意逆志”說考論[J];孔子研究;2004年03期
4 周光慶;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解釋學之核心精神[J];孔子研究;2005年04期
5 周光慶;戴震《孟子》解釋方法論[J];孔子研究;1998年04期
6 王寧;漢語詞匯語義學的重建與完善[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湯一介;論創(chuàng)建中國解釋學問題[J];學術(shù)界;2001年04期
8 杜敏;訓詁學與解釋學之比較——兼及訓詁學當代發(fā)展的途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9 周光慶;王弼的《老子》解釋方法論[J];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明;稱呼語的語用特征及其語用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周方珠;論社交指示的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3 李承貴;;面向新世紀的中國哲學研究——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熱點問題述要[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4 詹全旺;;新聞言語行為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徐宏亮;稱呼語的社交指示功能[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6 王惠敏;;大學英語交際性聽力測試中的語用預設(shè)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7 陳宏;;文化導向型外語教學模式探索[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 秦冬梅;;論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介入[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9 韓穎;;歧義結(jié)構(gòu)的翻譯及其教學[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10 魏月紅;會話含義的語用闡釋[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立新;王軼;王竹;王天凡;趙可;;中國民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欒育青;;邀請語及應答語的跨文化比較[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3 徐芳;;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4 邱林林;;委婉語功能的語用學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5 王偉萍;;科學的意義、劃界與進化[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6 游淑芬;;值得推薦的一本工具書——1995年新版《漢英詞典》[A];第二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7 向朝紅;;英漢詞典語用信息處理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及分析[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8 于偉昌;;漢譯外來語言學術(shù)語標準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則[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9 李明;;詞典中的語用義及其局限[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10 楊文秀;;英語學習詞典中的語用信息——從LDOCE2到LDOCE4[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騰;民族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語際語語用能力及其培養(yǎng)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龍翔;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交際中語用失誤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建萍;蔡清及其易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9 馮煒;《唐律疏議》問答體疏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張濤;《傷寒論》六經(jīng)的詮釋學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丹;語言學術(shù)語漢譯規(guī)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王明亮;人稱指示映射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許丹;英語廣告語中語用預設(shè)的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趙才華;會話含義及其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應用的實證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jié)構(gòu)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瑩;語用對等理論視角下漢語商標詞英譯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陳建林;基于語料庫的國際英語學習者書面語中使用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田潔;現(xiàn)代漢語回聲拷貝式“A就A”結(jié)構(gòu)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吳斯嵐;俄語笑話的語言學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李亞明;論傳統(tǒng)訓詁學的現(xiàn)代化[J];北方論叢;1995年04期
2 韓格平;訓詁學能否演進為中國古籍注釋學——建國以來訓詁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年05期
3 茍志效;論中國古代訓詁學的語言哲學意蘊[J];社會科學研究;1996年02期
4 湯一介;論創(chuàng)建中國解釋學問題[J];學術(shù)界;2001年04期
5 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方法論反思——兼與楊潤根先生商榷[J];學術(shù)界;2001年04期
6 張俊芳,馮文華;關(guān)于理解與語言的關(guān)系問題[J];探索;1996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溯;;陳寅恪“合本子注”說發(fā)微[J];史林;2011年03期
2 陽達;賀衛(wèi)國;;文獻·語言·宗教——《唐代景教文獻詞語研究》述評[J];河池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高長江;;論宗教對語言學的貢獻[J];貴州文史叢刊;1988年01期
4 ;大規(guī)模的語言工程項目——“北京口語調(diào)查”通過專家鑒定[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年03期
5 王德春;語言學分科和多角度研究語言[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6年06期
6 馮倩;語言學教學應注重聽和說[J];中等醫(yī)學教育;1996年02期
7 申開敏;《語言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兼述《語言學》的教學[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6年02期
8 岑運強;岑麒祥傳略[J];文教資料;1997年02期
9 ;《當代國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庫》總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1期
10 徐世紅;;論英語習得中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和建立[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楚愛聰;;語言學在心理護理中的作用[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石油石化分會成立暨第四屆石油石化心理衛(wèi)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曹劍芬;;漢語韻律切分的語音學和語言學線索[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張龍祿;;加強能力素質(zhì)教育 提高醫(yī)學教育質(zhì)量——嘗試開設(shè)《醫(yī)療語言學》選修課程的6年實踐[A];2007年浙江省醫(yī)學教育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高擴昌;任桂婷;;“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的美學特質(zhì)探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陳東有;;江西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總結(jié)講話(代跋)[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語言理論的新發(fā)展——2004·學術(shù)前沿論壇北京市語言學會專場綜述[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7 何訓;郭中逵;;物理學語言的本體論轉(zhuǎn)向[A];第十六次全國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討會暨全國近代物理研究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后記[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9 楊煉;;因為“深”,,于是“新”——中日詩人對話的啟示[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三輯)[C];2007年
10 于華東;;試論編輯學與語言學的相互關(guān)系[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新西蘭語言學校良莠不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2 仝靜海;自費留學不要通過私立語言學校辦理[N];河北日報;2007年
3 文仕;刀世勛:從末代傣王到語言學專家[N];中國民族報;2001年
4 記者 莊建;商務印書館設(shè)立“語言學出版基金”[N];光明日報;2002年
5 ;一個世紀后,地球上的語言將會減少一半[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6 崔繼承 張險峰 馮驥;工程學院 首開“軍事語言學”課程[N];人民武警;2004年
7 唐作藩;語言學一代宗師——王力[N];光明日報;2000年
8 焦新;高中生不能直接赴德上大學[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劉茜;《漢語方言地圖集》填補語言學空白[N];中國文化報;2009年
10 伯濤;伊翻譯讓美軍吃盡苦頭[N];中國國防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東超;明代老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高玉;語言變革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zhuǎn)型[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吳童;消渴病中醫(yī)文獻與證治方藥規(guī)律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4 劉東方;“五四”時期胡適的文體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馬曉紅;陳望道對中國語法修辭研究的歷史貢獻[D];復旦大學;2005年
6 白玉華;三種視角分析塞繆爾·貝克特戲劇中的沉默藝術(shù)[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7 李桂生;先秦兵家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8 趙海麗;北朝墓志文獻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9 解國旺;明代古詩選本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10 周光;燥證及其治法方藥的文獻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艷紅;翻譯研究的新課題[D];太原理工大學;2005年
2 李菲;當代教育管理學術(shù)話語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3 吳欣;《六韜》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樓寶春;諺語翻譯的多維性[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年
5 俞婧;法律文本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6 錢英嬌;當代合同語言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7 李俊勇;寫作基本規(guī)律再認識[D];長春理工大學;2006年
8 陳燁;產(chǎn)品設(shè)計中的夸張修辭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9 田磊;國際廣告文案新論[D];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06年
10 賴陽;試論語用的基本原則[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920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39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