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推而來的“有不有”——地方普通話特征性構式的個案研究
[Abstract]:There ar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ntences in local Putonghua,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basic dialect and standard Putonghua. It reflects the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Putonghua and is a kind of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Its formation is not the result of historical inheritance, nor the transfer of dialect, nor the mixed use of "no" and "no", but the result of analo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whole structure of "V V".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漢民族共同語在兩岸的現(xiàn)狀比較研究”(11JZD036) 華中師范大學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計劃重點項目“漢語敘事中實體首現(xiàn)的規(guī)律研究”(2013YBZD08)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玨;李愛軍;王霞;;上海普通話與標準普通話卷舌元音聲學特征對比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8年03期
2 王士元;;演化語言學的演化[J];當代語言學;2011年01期
3 李如龍;論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過渡語[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4 曾子凡;“港式普通話”剖析[J];方言;2000年03期
5 邵敬敏;石定栩;;“港式中文”與語言變體[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劉清平;儲澤祥;;“是否是”的多角度考察[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06期
7 王群生,王彩豫;略論“帶地方色彩的普通話”[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8 勁松;中介語“僵化”的語言學意義[J];民族語文;2004年02期
9 于芳;;普通話訓練與測試所要面對的“地方普通話”問題[J];武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邵敬敏;;新興框式結構“X你個頭”及其構式義的固化[J];漢語學報;201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丹;賴瑋;;泰和地方普通話和普通話的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2 吳秀龍;;生物學視野關照下的語言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3 丁崇明;語言變異的部分原因及變異種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4 李藍;“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中的漢語方言問題[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1年04期
5 張光宇;尚晶;;南音“藍青官話”讀音叫字之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6 劉丹青;;原生重疊和次生重疊:重疊式歷時來源的多樣性[J];方言;2012年01期
7 胡海瓊;;“給予義動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句式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分布及其歷史來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8 劉曉林;;論去及物化態(tài)及其類型學意義[J];國際漢語學報;2011年02期
9 張建強;;中介語理論與PSC論略[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10 曾煒;;變異視角下的語法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2 李蕾;孟子厚;;長治普通話雙音節(jié)詞語的聲調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3 林建平;方姣婷;;游走于|搗窖雜肫脹▕q之晸:起始階段語音習得的幾個特征[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4 張建強;;略論中介語理論與PSC[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林建平;方姣婷;;提升港人普通話水平芻議[A];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陳肖霞;鄭方;李凈;李愛軍;殷治綱;;基于標注的上海口音普通話語音變化分析[A];第七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NCMMSC7)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穎玉;基于語料庫的歐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柳春;甘肅臨夏方言回腔語音格局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王娟;疑問語氣范疇與漢語疑問句的生成機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向二蘭;漢英助動詞句法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金錫永;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王姝;緊縮及其句法語義后果[D];吉林大學;2012年
7 顏同林;方言與中國現(xiàn)代新詩[D];四川大學;2007年
8 祝曉宏;新加坡華語語法變異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9 陳建偉;臨沂方言和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10 江燕;南昌話和普通話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麗娜;語言接觸中的句法演變[D];湘潭大學;2010年
2 張良斌;恩施方言疑問句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3 阮(糸召)武;莆仙方言習得者普通話口音變化的調查[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蘇倩;大理方言句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司徒博文;香港學校漢語詞匯教學的選擇性[D];浙江大學;2011年
6 林偉;宿城村外出務工人員語言狀況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7 周萃俊;流行語識讀在諸暨方言中的代際差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東芳;類型學視野下的正反問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應李淑;語言接觸和詞匯替換[D];溫州大學;2011年
10 張茉;現(xiàn)代漢語連詞“而”的義項分析[D];北京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雪梅;宋玲玲;;漢語口語“了去了”結構研究[J];濱州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2 李科鳳;重慶方言疑問句與普通話的差異[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韓敬體;;全面反映漢語詞匯發(fā)展的新面貌——談第5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收詞問題[J];辭書研究;2006年01期
4 丁健純;;湘潭話中的“有”字句[J];湘南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5 李如龍;閩南話的“有”和“無”[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6 李如龍;論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過渡語[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7 鄭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語義和語用功能[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8 甄尚靈;遂寧方言里的“有”和“沒有”[J];方言;1981年03期
9 鄭懿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J];方言;1985年04期
10 黃雪貞;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J];方言;1987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孟凱;現(xiàn)代漢語“X+N_(役事)”致使復合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閆順玲;普通話培訓與測試關系之探索[J];甘肅科技縱橫;2005年06期
2 ;通過檢查,提高普通話教學質量[J];語文建設;1959年19期
3 ;普通話與方言問題學術討論會在北京舉行[J];語文建設;1990年04期
4 翁燕;;普通話教學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29期
5 李靜;;論日常普通話訓練與傳播的重要性[J];新聞傳播;2009年12期
6 付朝霞;;論普通話與提高教師口語教學的關系[J];才智;2010年29期
7 劉春寧;重視中小學普通話水平測試[J];語文學刊;2001年02期
8 耿英春;;從普通話水平測試看我院漢語教學[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9 余雪芳;汪海波;;大學生普通話現(xiàn)狀的調查與思考——對741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報告[J];黃山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10 于洪濤;施德路;曹釤;;內蒙古地區(qū)高校普通話水平培訓測試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蕾;孟子厚;;長治普通話雙音節(jié)詞語的聲調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王玲玲;;普通話口語交際網校構建設想[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3 ;后記[A];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孫海娜;;普通話沉浸課程增值效能及其提升的探討[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喬麗華;朱青春;;普通話水平測試應試達標教師、公務員測后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韓述梅;李文燦;何嬌;;省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培訓班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的探索實踐與思考[A];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蔣冰冰;王頤嘉;;普通話水平測試員隊伍管理的新視角——“心理契約”管理[A];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喬麗華;朱青春;;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社會評估調查與分析[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普通話水平測試論文索引[A];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童小娥;;從各地的語言政策和語言使用情況看普通話的推廣[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版編輯邋馮麗俐 鄭陽洋;昆明“推普”難在縣鄉(xiāng)公務員[N];昆明日報;2007年
2 謝高飛 楊明遠;導游強化培訓普通話[N];張家界日報;2006年
3 ;規(guī)范語言文字 構建和諧平涼[N];平涼日報;2009年
4 記者 陶瑋 王燕;普通話字正腔圓社會用字文明規(guī)范[N];嘉興日報;2010年
5 李奎邋實習生 鄭靜;5年內全市初步普及普通話[N];南充日報;2007年
6 本報通訊員 王瑞卿 莊新明 張永強;春風細雨喚“百靈”[N];濟寧日報;2006年
7 鐵嶺市特殊教育學校 劉玉梅;從普通話水平測試看教師普通話現(xiàn)狀[N];鐵嶺日報;2007年
8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在福州召開[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9 通訊員 郭紅金;技能大練兵從普通話開始[N];蘇州日報;2006年
10 浙江奉化教師進修學校 方瑾;學以致用,進步神速,學用分離,不進反退[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燕;南昌話和普通話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2 夏歷;在京農民工語言狀況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7年
3 鄔美麗;在京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語言使用及語言態(tài)度調查[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雷紅波;上海新移民的語言社會學調查[D];復旦大學;2008年
5 陳潮忠;香港回歸前后普通話使用情況及發(fā)展前景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磊;普通話音節(jié)中協(xié)同發(fā)音的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張永斌;黔西北民族雜居區(qū)語言生態(tài)與語言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曹曉燕;方言和普通話的語音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9 陳麗君;基于資源概念的旅游語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陳衛(wèi)亞;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傳承的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振生;基于多媒體的內蒙古普通話培訓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廣;株洲普通話與標準普通話語調實驗對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呂文蓓;吳語、南京話和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劉利平;涼山彝族自治州普通話水平培訓測試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年
5 孫雯超;大同本土年輕人對普通話及大同話的態(tài)度[D];內蒙古大學;2011年
6 黃安蕾;論普通話和粵方言的基本差異對香港地區(qū)普通話教學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9年
7 徐俊硯;新興工業(yè)區(qū)的語言狀況[D];新疆大學;2008年
8 臧宇;關于來粵湖北移民語言使用狀況的調查[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8年
9 安忠芳;建國以來廣西語言文字規(guī)劃略史及評價[D];廣西大學;2008年
10 陳俊杰;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問題[D];蘇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2390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23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