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詞“關于”的詞匯化——兼談“關于”來源之爭
本文選題:“關于” + 詞匯化; 參考:《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介詞"關于"來源于先秦時期的動介跨層結構"關+于",該形式是典型的句法—語音的錯配現(xiàn)象,早在隋唐五代時期就已詞匯化為表關涉義介詞。"關于"詞匯化的動因主要有:動詞"關"的去范疇化及其功能懸空,介詞"于"的去范疇化及其附綴化,漢語雙音化韻律促動。在介詞"關于"的來源問題上,文章不支持它來源于外語,無論是英語抑或是日語。介詞"關于"產(chǎn)生以后直至"五四"之前這段歷史時期使用頻率不高的原因,主要與漢語作為話題優(yōu)先型語言在古今漢語中的不同表現(xiàn)密切相關。
[Abstract]:The preposition "about" from the "Guan + Yu" from the pre Qin period, the form is a typical syntactic phonetic mismatch. Early in the period of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t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list of semantic preposition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lexicalization are: the de categorization of the verb "Guan" and its function suspension, the de categorization of the preposition "Yu" and its affixes On the source of the preposition "about", the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the reason that it comes from foreign languages, whether English or Japanese.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frequency of use of prepositional "about" after the emergence of the period until "54" are mainly different from Chinese as a topic priority language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It is closely related now.
【作者單位】: 南京審計學院文學院;
【基金】: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語雙音節(jié)介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研究”(項目編號:2012SJD74001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漢語非短語結構詞的詞匯化和語法化研究”(項目編號:11YJA74005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漢語常用語氣副詞的語法化研究(項目編號:13YJC740049)”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1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福萍;;“舍得”的成詞過程淺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2 李艷;;“X奴”的詞匯化和語法化[J];文學教育(下);2010年09期
3 池建海;;“知己”的詞匯化及相關問題[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9期
4 姚小鵬;;“最不”的詞匯化及其表義功用[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王軍;;“有(一)點兒”的詞匯化與語法化[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年01期
6 付文萍;;“一直”的語法化與詞匯化[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7 胡孝斌;;語法化和詞匯化的共同作用——談VV的句法性質(zhì)[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年04期
8 李文山;;論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三個“還有”——兼論共時材料中的語法化[J];漢語學習;2008年05期
9 楊青;;淺談“因而”的成詞過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年11期
10 戴慶廈;;景頗語詞匯化分析[J];民族語文;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秀芳;;句法構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王世凱;;動賓式時量動詞“為期”的生成[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4 王向征;曾紅玲;劉思耘;;漢語不同結構慣用語的聽覺詞匯化研究[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應學鳳;;“不大”詞匯化試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7 邵志洪;;英漢擬人法使用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劉芳;;“上去”的虛化進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9 黃昌靜;;英漢雙及物構式引申機制對比[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張高遠;;X-er與X-de的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董秀芳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fā)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楊靜 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近10年來國內(nèi)二語詞匯習得研究[N];西部時報;2010年
3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肖曉暉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由合至離:語言的類推機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謝曉明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漢語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劉云 饒琪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重疊形式研究彰顯問題意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玉榮;基于歷時學習者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詞匯與句法發(fā)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韓春蘭;英漢運動事件語義編碼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張維莎;公共政治話語中以術語為手段的掩飾委婉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張成進;現(xiàn)代漢語雙音介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研究[D];安徽大學;2013年
5 王品;人稱系統(tǒng)中詞匯與語法的互補[D];復旦大學;2011年
6 李秋楊;漢英思考類動詞語義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7 劉靜;漢韓運動事件表達的認知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張?zhí)锾?與代詞“并入”相關的雙音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9 邵春;英語主位化評述結構的功能語言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李紹群;現(xiàn)代漢語“名_1+(的)+名_2”定中結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韋皓;“據(jù)說”的詞匯化問題和相關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范寧;“何X”的詞匯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崔貴兵;“V不C”結構的詞匯化研究[D];汕頭大學;2010年
4 張明友;“V不得”的詞匯化研究[D];汕頭大學;2010年
5 張海霞;“繼而”的詞匯化[D];河南大學;2011年
6 李芬;雙音結構“X以”的詞匯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何瀟;“所X”詞匯化的層級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8 田寅威;“以為”的詞匯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耿冰;“實現(xiàn)事件”結構詞匯化模式的英漢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沈中平;時間詞“X前/后”詞匯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063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106342.html